【观点速递·敢想敢做】大学毕业的德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追寻内心,找到了对她的人生而言有意义的事。藏族群众聚居区的生活并不轻松,但德清却用她的智慧和毅力为藏族群众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大门。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冒什么样的险,于是她一步一步地坚持走过来,将自己的人生编织得精彩而有意义。
【适用话题】创新;追寻自己;敢想敢做
“大学是我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从此以后就是江河日下,找工作,还房贷,担责任,生病吃药。”12年前,大学毕业的party上,一个自以为参透了人生的同学,这样对德清说。22岁的美国女孩儿德清一下子被搞郁闷了:我才不要!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还没到来呢!
于是,2004年大学毕业后,德清独自从纽约跑到青藏高原,到海拔3200米的藏族群众聚居区寻根。说起来,德清和中国甘南结缘,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她那位不一般的母亲:她是一位人类学家、宗教学家、设计师和摄影师,嫁给了德清的父亲——一位藏族作家为妻。和大多数希望女儿拥有安稳工作的母亲不同,德清的母亲教育孩子:你们要试图有所作为,而不是按部就班为了赚钱而生计。
就这样,带着一部相机,德清来到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叫仁多玛的村落。这里天空高远,静谧辽阔。但令德清震撼的,除了这里的美丽,还有它的贫穷。2004年的仁多玛,没有网络,路况糟糕,村民们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
就是在这里,德清找到了母亲曾跟她说起过的牦牛绒,它长在头颈附近,是牦牛全身最纤细的绒毛,名字叫作Khullu(库)。库的产量稀少,只能在春天自然脱落的时候用手一点点去扒。每头牛每年只能产出100g左右的库。收集100g牦牛绒,清洗后的利用率只有25%,织一条披肩需要30头牦牛的绒毛,但是织出的成品不仅柔软、保暖、耐用,还有着大地的色泽,暮色一般的橘、雨过天空的青、寺院墙壁一样的赭……
德清忽然想到:这些珍贵的牦牛绒或许可以让牧民的生活好一些!于是,她決定成立一个手工作坊,生产牦牛绒围巾、披肩、毛毯。德清把这个想法说给牧民听,大家全都不相信这个外来的人。好不容易,德清说服了她的第一批员工——一对愿意冒险的年轻夫妇,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又有了16个大胆的本地人加入,如今,德清的牦牛绒工坊已经有124人,其中116人是仁多玛的村民,她为工坊取名为诺乐,汉语的意思是:财神。
和现代化流水线的快节奏不同,工坊里的一切都是慢悠悠的,制作一条牦牛绒围巾,需要经过烦琐精细的7道工序:纺线、两线合一、穿经线、纺织检验、熨烫、修剪……也正是这种慢,流水线不具备的高品质和手工的情感体验,与奢侈品的诉求简直不能更契合。诺乐成立第一年,德清就从欧洲带回600份订单。从2008年开始,LV、Hermès、Lanvin这些顶奢品牌陆续抛来橄榄枝。
如今,德清和女儿们(2005年,德清遇到了藏裔设计师依旦杰布,并有了两个女儿),早已彻底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女儿们说着地道的当地方言,仁多玛的村民也完全接纳了他们。
回想起青春年代,德清没有任何遗憾,她说:我不想回到20岁,那时的我没有自信、惶恐不安,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经验也无从谈起。但是现在,每一天都能感到自己比昨天更成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2017年,德清35岁,在外界看来她俨然已是一个传奇,但她,已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获取自己的价值。说不定,哪一天她又要开始新的冒险呢!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9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