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见字如面》合集版第一期在腾讯视频首播,随即点击量就突破500万,主话题#在此见字如面#冲至新浪微博综艺话题榜第二,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达到7543万次。豆瓣评分一直保持在9分以上,甚至一度高达9.8。“有质感”“有内涵”“今年最值得传播的节目”……网友如此评价,并称这是一档能够给人带来静谧的节目,“可以让人思考、自修”,让人“突然觉得好像互联网之外的中国是个不一样的中国啊”。网友的“自来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各大社交网站表示要“强推、怒推、必须推”的热帖和留言俯拾皆是。到底是怎样直击人心的力量催生了这样的现象?作文君忍不住想要跟你们,一起去探究一二。
字:回首那些已然消逝的书信时光
1.黄永玉&曹禺
在《见字如面》的第一期中,张国立和王耀庆所读的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仰慕倾心“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更在信中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曹禺接信后,视若珍宝,他同样也回了黄永玉一封长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并由衷地希望,“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黄永玉的这封信,用在曹禺身上很恰当。但不少观众认为,如果用在当代的一些艺术家身上呢?——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21世纪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小编微评:我们以为听到的是沉重过往,可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当下正在发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黄永玉的信里,我们看到大艺术家面临的巨大问题,更看到友人剧烈的担忧。
2.萧红写给弟弟的信
萧红一生颠沛流离,三十一岁时客死异乡。她离家时,弟弟还是个小孩,只顾着玩泥巴,都没看离家的姐姐一眼。写这封信时,萧红在香港病危垂死。她最后一次知道弟弟消息,弟弟已经加入抗日军了。那是萧红的人生走向凋零前最后的时光,而对弟弟的回忆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段亮光。
萧红说,她看到过好多弟弟这样的小战士,挨饿受冻,朝不保夕,却傻乎乎地瞎乐,喊着口号唱着歌,悍不畏死。萧红在这封信里写道:“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片段赏析】
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的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仍旧是苍白不健康,看你的读书,行路,一切都是勉强支持。精神是好的,体力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
小编微评:《见字如面》第一季里的每一封信,都带领我们更亲近地走进那些曾经的时光:黄永玉与曹禺的真挚友谊、萧红对于弟弟的关心……透过各个年代各个地点的书信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当时的那份感情,有可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时代,有可能从中获取一份道理,也有可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同一份情怀……
【素材入文】在书信近乎绝迹的今天,一部《见字如面》让我们重新回到遗失的书信时代。那些担忧的、情动的、思念的、不舍的,甚至琐碎的、矫情的瞬间,都随着笔尖的摩挲幻化成一封封信笺,文字的曼妙就在于此。见字如面,研墨落粉笺,虽墨浅却情长。
适用话题: 诤友、回忆、最美的时光、情怀、亲情
声:跨越时空的朗读者
《见字如面》的舞台诠释着“极简主义”风格: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仅用声音诠释,也让观众变得格外挑剔。《见字如面》中,归亚蕾、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明星逐一亮相,先不论其他,光他们在节目中的认真和投入,就直接征服了观众。让我们在一瞬间明白,原来,一个好的演员,根本不需要什么服装、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着,他就能把信的内容演活。
1.归亚蕾
72岁的归亚蕾,分别演绎了民国文学洛神萧红和台湾金曲歌后蔡琴。这两位写信人写信的时候都比她年纪小很多,但归亚蕾用她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缓缓读出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声时,格外熨帖人心。
归亚蕾深入了解每一个写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让自己成为写信人。仔细看就会发现,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2.张国立
张国立也是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朗读的是韩愈的《祭鳄鱼文》,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语气轻松诙谐,但却带着一种坚毅与自信,恣肆挥洒的姿态,正如韩愈在自己的诗里所述的态度一样:“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而在演绎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尽显大师的心胸,平缓处不疾不徐声情并茂,激动处更加铿锵有力中带着儒雅与自信。
3.林更新
林更新是《见字如面》第一位登台的读信人,对于一个要和一众资深戏骨同台飙戏的年轻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林更新说,这次他必须得走心——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走心的一档综艺节目。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读音和字义,都认真标注,那段时间,林更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信。最终,观众在《见字如面》见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更新:谦逊、低调,谨慎、认真。
【素材入文】一直笃信文字的精妙,从没想过声音也有直击人心的力量,那些或有着历史背景或饱含某种情绪或藏着某些故事的信,能通过声音转化成带入感,仿佛回到了信中的年代,写信人就在面前,娓娓道来,絮絮说着一段又一段往事。
适用话题: 声音、努力、坚持、用心、力量
情:恐匆匆说不尽,唯此信叙长情
在《见字如面》中,朗读者的声音表演,常常让观众感觉如同在看一场话剧一般,真正达到了“见字如面”的效果,最常见的弹幕是:“看哭了!”
其中,最精彩的无疑是作为杨德昌和蔡琴的共同好友的归亚蕾朗读蔡琴在杨德昌死后写的一封公开信。蔡琴与杨德昌曾经是台湾娱乐圈里最引人注目的夫妻,蔡琴是台湾最著名的女歌手,歌声细腻绵延常有润物细无声之感,杨德昌则是台湾乃至蜚声国际的电影大师。
在这封信中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蔡琴的信中充满了对杨德昌的怀念。当生命归于平静,有人选择坦然面对,有人选择放下过去。她说:“早知道他会这么早离开,我应该早点放手,成全他的。”
正如现场嘉宾——来自香港的教授许子东所说,两个人的爱情走不到尽头不代表这段爱情就没有价值。
爱不应该是占有,爱是要懂得宽恕和成全。
【素材入文】《见字如面》以读信的方式,诠释信中包含的深厚文化背景与纯粹情感。正如《见字如面》节目的嘉宾许子东教授所言:这个年代,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书信中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亲情、友情、爱情,怕是只有这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才能延续写信人所要表达的那一份说不尽的长情。
適用话题: 怀念、感动、温暖、希望
曲: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从第五期开始,主题歌就在片尾出现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甫一出现就吸引了无数听众。
虽往事经年/回忆浓成诗篇/揉碎了思念/化纷飞的笺/你关山路远/却缠绵在眼前/敲碎了我心田/竟让我无言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无论相隔多久又或多远/总能让我思绪万千……
——《见字如面》主题曲节选
“雁”字通常是诗词中人们思念与乡愁的一种寄托,甚至是托情寄怀的一个社会化意象。历代均有咏“雁”之诗,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即便到了当下多屏并存的信息时代,只要雁阵当空,或是“雁”形当前,甚至“雁”声过耳,便能令人悠悠意远,心生乡愁,念远或思人。
因而,“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仅仅就这一句歌词,就足以勾起国人的灼灼思念之情。我们把信里的内容和背景相互结合,和着这样温柔的曲调,穿梭到那个时代,领会不一样的人生。
【素材入文】在这个通信发达的年代,文字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觑,单单一句“雁字回时”勾起多少人的愁绪?书信,总有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魔力。写信这种形式会随着时代进步被淘汰,但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希望这种形式也能够得以保留。愿所有的文字都能被温柔以待。
适用话题: 继承与发扬、思念、文字意象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