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良好习惯 爱护环境 环保方式
夏天的时候,父母来瑞士苏黎世住了一个月陪我。
刚到不久,有一天,我在厨房偶然看到母亲正把一个空易拉罐往垃圾袋里扔,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拦住,一边嚷着:“不要扔这里!”母亲诧异地瞪我:“那要怎么扔?”我这才意识到还没把在瑞士生活最重要的常识之一——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详细告诉他们。我决定“手把手教学”,带着他们在家周围走一圈,亲身体验一番苏黎世的垃圾分类体系。
出门前,我把厨房窗台上积攒的各种空的易拉罐、空酒瓶、饮料瓶等按材质分好类,装进几个袋子。第一站,是离家三分钟的马路边的垃圾回收站。所谓回收站,是一排小屋样的敦实的大桶,每个上面写着德语指示文字,旁边画着相应的示意图,比如:金属罐头、玻璃瓶。而在投玻璃类垃圾的入口处,还有不同颜色的标志,代表每个桶所接收的是哪种颜色的玻璃。所以无论会不会德语,来到这里都一目了然。
此外,对于新来乍到者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天晚上八点之后和周日是不可以在这里扔垃圾的——因为往桶里投玻璃瓶会发出比较刺耳的碰撞声,这个规定是为了不打扰到附近居民的休息。
第二站,带着父母,带着剩下的塑料瓶,我们到了离家最近的一个超市。我拎着那袋空瓶,径直走到最里面贴墙的一个装置。上面有三个洞,同样地,旁边画着通俗易懂的示意图:一个用来扔透明塑料瓶,一个扔不透明塑料瓶,底下一个小的,则是废电池回收口。除了要把瓶子在家里清洗干净,瑞士人还会把塑料瓶提前压扁,更方便之后的回收处理。
出超市的时候,我顺便在收银员那里买了一卷用来装厨余垃圾的白色垃圾袋。付款的时候把父母吓了一跳:“垃圾袋要这么贵?”——1卷10个35升容量的垃圾袋,价格是17瑞郎,大概相当于人民币110元。说实话,刚到苏黎世时,我也被这个价格惊了一下,不过很快便理解了:这当然不是因为袋子的成本,这个价格收的实际上是垃圾处理费,也可以说是环保税。用这种方法,让“生产”更多生活垃圾的人自动地交更多环保税,实在是非常公平合理。
走完这一趟,瑞士的垃圾分类“基础课程”算是上完了。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些规定早已深深融入生活习惯,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根本无须谈自觉不自觉的问题。而对父母来说,则简直像发现新大陆,有一种孩子般的兴奋,此后几天,两人争着扔垃圾“学以致用”。在街上逛的时候,感叹瑞士一尘不染的同时,也常常会忍不住加一句:垃圾分类能做到如此细致的国家,干净成这样,也不奇怪了。
【素材分析】给垃圾分类、规定扔垃圾的时间、使用昂贵的垃圾袋等,也许这些你觉得不足为奇,但瑞士民众将这些行为融入习惯,并将其变成自然而然的事,则确乎值得国人为之惊叹了。倘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因为还有人乱丢乱扔而跟着“效仿”,不因为沒有人看见就“饶恕”自己,更加洁净靓丽的生活一定会悄然而至。
【速用名言】
1.一旦我们不停地关注那些我们能够完成的小事,不久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不能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微乎其微。——英国作家 塞·巴特勒
2.天下大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近代政治家、文学家 曾国藩
(特约教师 严晓迪)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