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古代“春运” 交通工具生活方式 历史记忆
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秦代“高铁”:硬木轨路
“回家难”的背后实际是“行路难”。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那时的轨道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快。
古代“大巴”:畜力车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外,还有运输工具。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而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则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包括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车、辎车、安车、辒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但古代人春运回家,一般能坐轏车就很值得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为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据《唐六典》所记,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的: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若走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其他河逆水上行45里。
费用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l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人背、扛、抬,二人顶一驮收费。黄河和长江以及从幽州(今北京)至平州(今河北卢龙)上水16文,下水6文。其余的河上水15文,下水5文。
上述是日常物流價格,如果是春运,价格会有所浮动,但基本稳定。
(丁香清幽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12月19日)
【素材分析】同样是春运,对比古代,我们真的就要感慨现代是多么快捷便利。从古代的“舟车骡马”到现代的“火车汽车”;从古代行程按“日”计,到现代的按“时”计;从古代春运小数量、小范围,到现代亿万人迁徙,跨越整个中国……“科技改变生活”这一说法,无疑在古今春运这件事情上更加形象地体现了出来。
(特约教师 陈琼)
NEW视野
韩国人也过春节(和中国一样,也是农历大年初一),也讲究除夕之前必须回家探亲。每到“春运”期间,韩国首尔火车站人山人海,场面火爆程度绝不亚于明星开演唱会。很多韩国网友抱怨“买张春运的票比摘星星还难”!而在印度,如果赶上了他们的春节“迪瓦利”节日的话,想要上车回家有时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开挂”——挂在爆满的车厢外面,来一趟“挂票”回家之旅。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