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聚焦
四川巴中的拾荒老汉陈光伟,于12月16日,把珍藏的568种1166册线装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无偿捐给四川省图书馆,其中不乏清道光刻本的《史记注解》、清光绪版《康熙字典》等珍贵古籍。一时间,最痴情于书的拾荒者引爆网络,登上热搜,俞敏洪发文赞扬其行为,四川省宣传部部长甘霖为其颁发捐赠证书。
二、素材扫描
1.痴情于书,视之为命
20世纪80年代,陈光伟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拾荒。1983年,他开始做起固定的废品收购生意。只上过小学的陈光伟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对知识非常渴求,他是一个爱书如宝、惜书如命的书痴。在收废品的过程中,他有意识地把收到的废旧书报存起来并加以挑选和清理。三十多年以来,陈光伟以收书、买书和藏书为乐,并靠自己收废品赚来的钱建起了一座图书馆,迄今藏书5万册,其中古籍约1600册。
【考场速用】陈光伟起初拾荒是为生存,却捡出了一个精神大殿堂,这中间蕴藏着多少对书的痴迷,对知识真正的热爱。只因心中这一腔热爱,陈光伟不惧风雨,坚持四处收集,悉心整理,积少成多,一步一步完成了自己曾经的心愿。
适用话题 贫穷与梦想;热爱;坚持;积累
2.文化传承,薪火不息
陈光伟此次无偿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的1166册线装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尤以字书与医书为最,是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此次发现的三种南充海清楼刻本《尔雅注疏》《礼记易读》,对研究地方刻書历史具有重要的保存及研究价值。
【考场速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何其博大浩瀚,可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变迁,总有些文明随之消散。但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有良知、有远见、有大爱的人们艰苦卓绝又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使得文明得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价值
3.不忘初心,精神脊梁
“书本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被需要的人阅读。”这是陈光伟对孙子陈新说的话,1997年,陈光伟靠收废品赚来的钱,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光伟图书馆”,图书馆中的书,人们可以免费借阅。“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始终不忘初心。”——陈光伟如此形容收集之路,2015年,有人愿意花300万元买下陈光伟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但是被陈光伟拒绝了。
【考场速用】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为生活所迫的拾荒老人陈光伟来说,多年的努力若是能够盈利,而且是巨大的收益,应该能够极大地改善老人和家人的生活,但是老人在巨大利益面前毫不动心,牢记自己做事的初心,他虽身份“卑微”,但他坚挺的精神脊梁,让所有人都不得不仰视。
适用话题 精神富足;初心;金钱与信仰
三、各方热评:拾荒老人的痴书情怀
情怀,一个被我们常常提及的词汇,可又有多少人懂得什么叫情怀?情怀的真谛又是什么呢?
藏书5万,捐出千册。他没有满腹经纶,只有唯一夙愿:一生财富,不求金钱兑换,只求流传于世。赋古老典籍以生命,这是真正爱书的人,嗜书如命的人。他有着崇高的情怀,即便自己吃不上饭,也不愿为此而折腰。在如今这样商业的时代,能拥有这样高尚的心境,只有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名言可以解释:“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1.陈光伟:拾荒,而不自弃
□林光伟
陈光伟,拾荒、收购旧物三十多年。他从未因为自己的行业而自我颓废。这个世界上,为了生存而努力活着的人很多很多,为了活着而自暴自弃的也不少。但陈光伟,他却始终怀有一颗对书籍热爱的心。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拾荒者要去收藏书?为什么他要把自己的藏书捐献出去?
其实,行业不分高低贵贱,我们不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职业的价值。难道赚钱少,就该没有梦想吗?难道生活在社会底层就该随波逐流?没有什么应该如此或不应该如此的。只有值不值得。在老人眼中,他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那就好啦!
书籍是一个人精神架构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中国人向来是读书量很少的,嗜书如命者更是万中无一。我们真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一个老人能做到这一步,而我们却不能?
(摘自央广网2016年12月15日)
【考场速用】虽然身为拾荒者,但是陈光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不因拾荒这样一个行业而自弃,不因贫困而忘记初心,他是这个时代的楷模,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当下。
适用话题 楷模;信念;不自弃
2.陈光伟:民族之魂,文明希望
□王伟明
在今天,阅读书籍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无数的渠道找来书本去看。但是,如今,还留有阅读习惯,保持每天阅读的人已经不多了,更何况,嗜书如命,更何况,将价值不菲的藏书捐赠呢。
我们该庆幸,还有像陈光伟这样的人,他的存在表明中国文化是大有希望奔向美好未来的。我们始终在提倡“中国梦”,其实,真正伟大的梦想想要实现,靠的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这样一批踏踏实实将信念落实到实处的人。他们是民族之魂,民族的骄傲。
(摘自新梦网2016年12月17日)
【考场速用】“中国梦”是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口号。在陈光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久违的民族脊梁。那是自鲁迅先生以来,所传承的精神。哪怕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
适用话题 民族之魂;希望;仰视
跟帖
网友评论
@小cc:有这样的人在,证明我们民族的灵魂还在,表明中国文明走向未来的希望还在。
@淳子:为什么捐赠这些古籍?陈光伟说:“这些书,我读不懂,希望省图的读者能把它们读‘活。”老人一番拳拳之心,但是年轻人会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除了喜欢关心八卦,会有谁真的潜心钻研学问?
@江左梅娘:陈光伟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恩阳创建一个永久性的公益图书馆。”一个小人物,竟然有如此大境界,真是可歌可叹,令人肃然起敬。
@小怪兽:现在社会多浮躁啊,谁还看书啊!
@清风明月:老人尚且能够用微薄之力建图书馆,社会上那些官员、土豪们可有如此的境界?真是让人心酸啊!
四、同类素材
1.安徽合肥有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都营业,然而书店的营业对象并不是爱书之人,而是无家可归的拾荒者和流浪汉,书店的座椅就成了他们每天安然入睡的床。书店工作人员说,除了拾荒者和流浪者,也有离家出走的人和来此自习的学生,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2.2006年2月7日,武汉协和医院迎来两位特殊客人——78岁的美国老人Wyman Ramsey,这位普通的美国平民将捐赠资金,为11岁的红安聋哑少年秦赓免费安装电子耳蜗。据悉,Wyman Ramsey不是富豪大款,而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平民,在当教师之前,他一直从事保险推销、售货員等工作,积蓄很少。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出行都是挤公交。
3.赵永久55岁,下岗以后就成为一名社会底层保洁员,一家三口租了间单间,日子平凡而清苦。截止到2016年,30年间,他每月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做慈善,并累计资助37名贫困学子,为了做慈善甚至卖掉了唯一的住房。
【考场速用】在很多人眼中,慈善行为是富人在衣食无忧之后的悲天悯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富人因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在行善之时有着更多的责任担当,但这并不等于慈善只关乎富人,普通人同样可以为慈善事业尽一己绵薄之力。
美国老人Wyman Ramsey和赵永久,他们的事迹更能体现慈善的真谛——慈善是一种境界。慈善行为应该是我们自身精神的需要,不只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精神的进步和提高。精神越进步,人们也会越团结,越快乐,社会也就越和谐。从这个角度出发,慈善主体并没有贫富之分,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蓬门寒士,都可以热衷于慈善事业,因为善心没有阶层之分。
适用话题 慈善;平民;和谐
五、时文凝眸
陈光伟,一个拾荒者却有着光芒四射的痴情
□俞敏洪
四川巴中的陈光伟,做了36年的废品收购生意。痴迷书的他有意识地把废旧书报保存清理,还自掏腰包买书。曾有收藏者开价300万元买他的藏书,被他拒绝。其中不乏清道光刻本的《史记注解》、清光绪版《康熙字典》等珍贵古籍。
2016年12月16日,陈光伟把珍藏的568种1166册线装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无偿捐给四川省图书馆,引来多位古书爱好者参观。陈光伟说:“希望我的藏书能有一个更好的去处,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所用,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不知道他的身世,也无须知道,只这一件事情,他已成为不朽的人物。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之光不灭的秘密。总有这样的人,坚持成为坚定不移的文化守护者和传承者。从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以躲避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文化大革命”不少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法保存很多珍贵文物和书籍,中国的文化就是在不断想要消灭思想的过程中,和艰苦卓绝对于知识和思想的守卫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尽管今天对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已经不用像过去那样躲躲闪闪,但由于进入了浮躁的时代,对书籍、文化和思想感兴趣的人少了。剩下不多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每天的呼吁,就像声音飘散在风里,很难激起回音。
不过,幸好还有像陈光伟这样的人,一个捡破烂的人,却有着光芒四射的灵性,有着对于书籍的痴迷的热爱。有这样的人在,证明我们民族的灵魂还在,表明中国文明走向未来的希望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在激昂的口号里,恰恰就在陈光伟这样的人身上。他们“卑微”地活着,但坚挺的精神脊梁,让所有人都不得不仰视。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