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习近平文学情缘里的名著,如今仍是最动人的经典

时间:2023/11/9 作者: 冷蝶儿 热度: 38824
  作文君:2016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自述文学情缘,《岳飞传》《警世恒言》《红与黑》《浮士德》《老人与海》……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我都看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他们的作品几乎都是始于观念,经由文本,回到现世,最动人的当数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不但震撼了那个时代的人,也深深感染着当代的人,如今我们回顾那些感染着年轻人的文本,能感觉到文本中依然闪耀着那个时代的恻隐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摘要与素材运用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素材运用】《岳母刺字》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那时起,“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生追求的目标。其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也影响了许多人的童年,它培养了人们的文学兴趣,培养了人们的人生追求。虽然文学有大部头和小篇章之分,也有高雅和通俗之别,但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潜藏的对人的影响力。

  【适用话题】人生目标;文学影响;兴趣

  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我都看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我是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去的还有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学校的,这些学校的有些学生有点家学渊源。我们都是背着书下乡,相互之间交换着看。那种环境下,就是有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那时,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素材链接:不读《红与黑》,无法混政界

  《红与黑》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素材运用】青少年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关心社会。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或者说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做,因此,最主要的精力还是读书、修身,为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夯实基础,发挥作用。尤其对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来说,有了更好的条件,就应该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适用话题】眼界;思想境界;读书方式

  “三言”里的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文革”时,我们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我,他们请我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寿宁的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记得我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寿宁。那个地方都是山路,我上山时想起了戚继光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了寿宁以后,我要下车但下不来了,被颠得腰肌劳损了,后来让人把我抬下来,第二天才好。冯梦龙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据说他当时走了好几个月。到寿宁以后,他写了个《寿宁待志》,当时那儿还没有县志。所以,我对冯梦龙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常常引用他的东西。

  素材链接:习近平讲话引用了哪些古典名句

  ①出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澳分别地处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属东西方文化,两国关系能达到今天的高度,最重要的经验是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合作实现共赢,以交流筑牢友谊。——2014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

  原典: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②出处:“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正是两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汇聚成了中澳友好关系之海。我深深感到,中澳关系发展在两国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础。——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的演讲

  原典: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释义: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辽阔,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

  ③出处: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原典: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问到陈干娘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

  释义:人心即使冷酷如铁,也扛不住法律的熔炉。后人常用这句话形容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改变。

  【素材运用】孟子他老人家曾经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习近平总书记读“三言”,了解了冯梦龙,因缘际会还到了冯梦龙为官的地方,这就叫“知人论世”,读书的乐趣就在其中。

  【适用话题】知人论世;深度;知学善用

  读完《怎么办?》 睡光板炕炼毅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俄罗斯还有一批艺术大师,像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画家列宾等。我为什么对列宾印象很深刻呢?当时,在农村还能够发现一批美术杂志,那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我就一本一本地看。其中,有一篇专门介绍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讲一个流放的革命志士突然回家的场景,那幅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篇文章也写得不错。

  素材链接:《怎么办?》背后的翻译故事

  1949年,蒋路接下了《怎么办?》的翻译工作。蒋路的妻子凌芝回忆,蒋路知道《怎么办?》对一代代俄国和西欧革命家的成长,都起过一种特别的作用,所以他整整准备了9年时间,在翻译了数十篇、二三十万字的俄国和苏联时期的文艺理论著作和小说后,才开始动笔。1950年全书翻译完后,蒋路又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对照原文认认真真校对一遍,直至他感到满意为止。《怎么办?》从1950年出版后到90年代再版4次,蒋路也修订了4次,而且如果他还在世,他还会不断修改下去。蒋路版的《怎么办?》堪称译本经典。

  【素材运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对习近平总书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本伴随着我们长大,书本里的很多英雄也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文学,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着每个人的心灵成长。

  【适用话题】刻苦精神;以文化人;文学传播

  插队时走30里路去借《浮士德》

  我年轻时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上次在索契,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我,问我读过哪些俄罗斯作品。看到我说俄罗斯作品如数家珍,他很惊讶。他说,我们俄罗斯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么多。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

  德国的文艺作品比较大气恢宏,像歌德、席勒的作品。我14岁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看的《浮士德》。当时,《浮士德》的汉译本有三种。访问德国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演讲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谁给我预备的材料,确实都是我自己看过的。比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30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我就去找他,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当时,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浮士德》确实不太好读,想象力很丰富。我跟默克尔总理说,也跟德国汉学家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们说,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我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美国的作品,我看得不多。像惠特曼的自由诗《草叶集》,再有就是马克·吐温的作品,《竞选州长》里的那个小片段给人印象深刻,还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我喜欢的是杰克·伦敦,像他的《海狼》《荒野的呼唤》《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列宁的枕边书,列宁在弥留之际仍请人给他朗读这本书。

  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我们年轻的时候,法国的很多书籍都翻译过来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很有影响,但对人世间的描写,还是要算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像《人间喜剧》的影响就很大。最让我震撼的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为背景的。

  素材链接: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为”,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打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素材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年代,深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但影响他的,却不仅仅是俄罗斯经典。对于德国、美国的文学作品,对于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他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广泛涉猎,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创造未来。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将阅读范围拓宽一些,这样才能执着而不偏执,坚守而不顽固。

  【适用话题】爱好;广度与宽度;研究;博学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2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