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张照片引发的“血案”

时间:2023/11/9 作者: 梦珂 热度: 39982
  周玉利

  一、热点聚焦

  2016年9月,一张有关浙江温州泰顺县教育局官员包序威的“救灾搀扶照”在网络疯传,照片中,在台风过后的泥泞路上,包序威由两名陪同人员架着前去救灾。随后,包序威成为网友拍砖的对象。2016年9月16日下午,泰顺县教育局官方微博“泰顺教育”对包序威“在下乡指导救灾路上被在场的保险工作人员搀扶”一事做出回应,以造成负面舆情为由免去其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职务。对此,包序威本人称很冤,而拍照者也随后致歉,并称网友误读。(2016年9月17日《新京报》)

  二、素材扫描

  No.1 照片内的故事

  ——造成负面舆情被免职

  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县普降暴雨,灾情严重。网上流传的图片显示,在淤泥堆积的道路上,两名穿着雨靴和白衬衫、佩着工作证的男子架着一名穿格子衬衫、牛仔裤的中年男子,后者穿着白色运动鞋。不少网友发表评论,批评包序威行为不当——“泰顺救灾现场图,某领导”“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应该给他弄个轿子坐着去灾区”“泰顺县教育局领导包序威,救灾现场让人抬着出入”“泰顺教育局局长的样子,灾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居然还摆架子”……随后,县教育局党委召开紧急会议,鉴于该舆情已对全县抢险救灾工作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免去包序威计财科科长的职务。

  【考场速用】因为拍照上传,包序威“出淤泥而不染”的救灾事件引发人们关注;因为在抢救工作中受特权意识影响做出不好的示范,包序威被免去计财科科长职务。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加速了各种信息的流通,扩大了典型事件的曝光力度,激发了民众进行舆论监督的热情,在推动舆论监督和制度反腐方面正成为一越越发强大的力量。

  适用话题 责任;代价;转变观念;舆论监督;特权思想;作秀与做事;提升公信力

  No.2 照片外的故事

  ——相关人士反转说法

  1.当事者

  包序威说,9月16日上午,教育局召开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后,来不及回家换雨鞋,就跟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去了解灾情,当时“快走出泥泞路段时,由于面前积水面大,我想跨过去但没成功,边上正在现场调查灾后理赔的两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上前扶了我一把。由于都认识,我没推辞,其实就借力抬了一把,大概四五秒,不像网上传的那样让人抬着去了解灾情”。

  2.拍照者

  该照片被到处转发后,拍照者胡黎明忙不迭地道歉,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辟谣声明,并向包序威致歉,称拍照的本意是“体现团结互助”:“我是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出于习惯拍了照片,顺手发到泰顺摄影群里。本来是想传播正能量,没想到被转发并在微信、微博里被做了过度解读,给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在很愧疚。”

  3.抬人者

  “我们帮着跨了一步。我个子矮一点,所以他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如果个子高一点,可能扶一下就够了。”照片中其中一个穿白衬衫的翁海成说,他们保险公司有“互帮互助”的理念,任何人经过如果有需要,他们都会伸手扶一把。除了包序威,后面还有个女孩子过来,他的同事也帮忙去扶着过了这摊淤泥。

  【考场速用】凡事要用事实说话,不能主观臆断。单凭一张照片,我们怎么就能够妄加猜测并情绪化地解读包序威的行为?单凭网友一面之词、热议之舆情,教育局怎么就能断定“民意所向”,不经过调查就匆匆免去包序威科长之职?在事实真相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网友、教育局的相应做法未免过于草率。

  适用话题 情与理;过度解读;尊重事实;偏听与兼听

  三、素材管窥 一张照片“照”出了啥

  No.1 “照”出了一些官员的“特权内衣”

  在众目睽睽下这么一“架”,给人的感觉这位科长不是来救灾救人的,而是来“视察”的,不是以人为本的,而是“以鞋为本”的,无形中流露出的不排除有一种内在的特权意识、享乐主义和官本位思想。下乡救灾,还是脱下鞋子、放下身份为好。

  No.2 “照”出了一些行政部门的“粗糙法衣”

  因一张照片而引发网友热议,继而当事人包序威被免职,前后不到半天,这处理的力度与速度都令人惊叹。相关部门不去深入调查,就因有网友“热议”或“负面影响”之故,给当事人来一个“就地免职”,执法粗糙而武断,“合情”却难言合理、“合实”。一有负面舆情,不分青红皂白地免职官员,实际上也是对网络暴力的妥协和一种懒政。

  No.3 “照”出了一些网民的“非理性外衣”

  不加辨别或诊断地胡乱猜测、误解或谣传都属于网络暴力。包序威被免职从某种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结果。很多网友不明就里地戴着有色眼镜和情绪化看问题,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站在道德、作风的“制高点”,见官员就抨击,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或跟风起哄,缺乏理性和责任心,缺乏对常识、常理、常情的理解和感悟。

  【考场速用】作为旁观者,要谨言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作为部门,要慎处行之,不能把网友的“热议”作为当事人“违纪”的证据,更不能成为“免职”的依据;作为领导干部,要恪守之,随时关注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必须大力提升个人和政府部门的信任度。

  适用话题 文明;敬畏;网络责任;构建和谐社会;顺应or妥协

  四、观点热议

  《天府评论》郭元鹏:“救灾搀扶照”的尽快免职是应对舆情的火急火燎,远非事情的真相。真相不在照片内,而在照片外。“救灾搀扶照”搀扶的不是人,而是权力,而是计财科科长。

  《新京报》戴先任:包序威到底犯了什么事?他被搀扶是“享受特权”,还是大家出于善意的帮忙搀扶?对这事,比起希望早早扣帽子、给处罚,我更希望知道的是真相。尊重事实,也比以“影响不好”作为处理依据要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祁凡骅:社会民众期待政府官员有一个平民的姿态,官员行为不能特殊化,这是民众对现代官员的角色期待,有社会公共服务心的人才可能成为合格的官员,而对想通过仕途来获取特权的人来说,这条路将会越来越窄。

  【考场速用】官员应该为民谋福,做好人民的公仆。救灾现场,是多么特殊的场合,如果救灾官员被查实被搀扶是“站在人民头上,看我多伟大”之举,或是怕脏嫌累之举,那这样的下乡只能是作秀装脸,不仅不能帮助百姓,反而给民众添乱,被免职实乃咎由自取。作为平民,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监督权而不使其演化为网络暴力,也是值得思考的。

  适用话题 工作作风;平民意识;实事求是;眼见未必是实

  五、“吃瓜群众”随手拍案例

  No.1 环卫工烈日下接受慰问

  2016年8月11日,有网友在微博首发了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环卫工人在36℃左右的烈日下接受领导慰问的帖子和图片,引发了网民热议及相关媒体的关注。图帖显示,一半烈日,一半阴影,领导坐着,环卫工站着,旁边摄像机扎堆,环卫工人顶着高温烈日接受“阴影下”的领导慰问。对此,青山湖区城管委办公室卢主任称,原本这个活动是一件好事,他不希望大家把这张图片“无限放大”。两天后,青山湖区被迫通过官方微博向公众表达了歉意。

  No.2 省委宣传部部长大雨中为记者撑伞

  2016年8月23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省于都县启动。启动仪式上,中国日报网记者作为媒体代表上台发言,此时于都正下大雨,江西省委宣传部领导走上前,为发言的记者代表撑伞。这个镜头被抓拍传到网上后受到现场媒体和市民点赞,众网友感觉“举动虽小却很温暖,这样的领导干部很亲民”,更为其他主管宣传的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

  【考场速用】自媒体时代,给了群众随时监督的便利,“吃瓜群众”“随手拍”的一张照片就可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让人晋升“网红”。但是走红的结果是好是坏,很多时候就由不得自己了。将每个人的举动便捷地置于聚光灯下,或促人守公德、或传扬正能量的舆论监督固然是好事,但最好明确权利义务和行使的边界,要防止对照片的过度解读和误读。

  适用话题 真与假;净化网络;社会监督;善待舆情;传播正能量;走群众路线

  六、时文凝眸

  因“救灾搀扶照”丢职,灾难情绪更可怕

  □周 军

  可曾想,因为一张在灾情现场的“被搀扶照”而成“网红”,包序威不但招致了网民的口水和板砖,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还丢了官职。从网络疯传的照片可以看出,包序威确实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跨过淤泥,图片有板有眼,不经现场调查或是没有拍摄者的配图说明的确很难有客观的认识。事实证明,看到图片后的网民一贯如常义愤填膺,基本上一边倒地站在道德、作风审判的“制高点”,把当事人架在火上烤。

  可有图未必就有真相,图片有时候也会撒谎。网民不待事件真相,先入为主,以主观臆想、惯性思维去扩大、扭曲解读一张图片,在自己发泄了灾难情绪、灾难恐慌的同时,有可能让“围观者”悄然上当,让有关当事人无辜“躺枪”。

  浙江省泰顺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包序威的遭遇可谓真实写照。当他因为一张“救灾搀扶照”受到舆论谴责,丢了官职的同时,真相出来了。照片搀扶者和拍摄者相继出来澄清事实:其实当时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出于助人的好心,帮忙搀扶了一把,并非网络所曲解的当事人摆“官架”;照片拍摄者也发表声明说网络说法与图片本身有很大出入,有关说法系猜测、误读和谣传。

  猜测也好,谣传也罢,背后均是自媒体时代网愤情绪膨胀的映射。尤其是在灾难发生后,当地民众还处在灾难恐慌之中,短时间内很难从灾难来临前的惊吓、死里逃生般的噩梦中脱离出来,随之相伴的就是对救灾部门、政府官员的“挑刺”,官员的一言一行随时可能会被放大而引发官民冲突,成为民众的“假想敌”,进而引发“次生灾害”。

  类似这样的例子之前已有很多,不胜枚举。比如庐山地震救灾一干部被冤枉而受处理,就是因为一张图片被扭曲解读,不实言论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而通常相关方也会迫于舆论的压力,顾及自身的影响,会对当事人做出处理。这种雪上加霜的双重“踩踏”无疑是对蒙冤者心灵不可逆的创伤,其元凶就是裹挟着浮躁、不安的网络情绪。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源,微信、微博上随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引起舆论狂欢,诸如乌龙事件、夸张表述、代表弱势群体的信息更能点燃网民的围观热情。一旦出现不实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将不可想象。类似语境下,旁观者就需要理性地看待问题,要有等待真相的耐性;网络媒体也要真正担起责任,而不是在不加核实的情况下推波助澜,任由舆情发酵;而当时人也需及时回应,澄清事实,相信清者自清。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2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