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问我记叙文怎么得高分,我说简单啊,以情动人,感情真挚。可是随后,很多同学都满脸疑问:“老师,我写的都是真情实感,为什么你从来不给我高分呀?”
今天老师给大家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把“感情真挚”写得高潮迭起,让老师不得不给高分!
“感情真挚”是中高考作文中评价记叙文非常重要的评分标准,主要是为了校正中学生作文中“情感虚伪甚至矫情”这种不良文风而制定的。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真”即真诚,“挚”即诚挚。“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基础上的升华,是文章的灵魂。
从我开始教语文,已经带了十几届毕业班,做过很多阅卷工作,因此对考场作文要求“感情真挚”的感触很深。同一个素材,比如写“感恩我的母亲”,有的同学写母亲照顾“我”学习,就写得很感人(比如为“我”点蚊香),有的就写得很套路(送上一杯牛奶),写好了是“真情”,写不好就算是真事也显得像是“伪情”。那么区别在哪里?关键就在于分数高的同学运用了很多有效方法,让“真事儿”更真,“真情”更动人。
评价“感情真挚”的四个层次是阅卷中区别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和四类文的标准:
凡是行文真诚、恳切、感人的即可视为“感情真挚”,这是一等卷的要求;二等卷也要求“感情真实”;至于“感情基本真实”和“感情虚假”的文章就只能打入三等卷和四等卷了。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应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力求用真实感和真诚感来扣动阅卷老师的心扉。
下面就是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和阅卷经验,为同学们展示如何提升“感情真挚”水平的办法。希望看完这些经验介绍,大家能有的放矢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在考试中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从而获得高分。
【技巧解说】
一篇成功的作文,除了有成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思路外,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渗透在里面,尤其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就很难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下面介绍几种亮点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用亲身经历打动读者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虽然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
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待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现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我发现爸爸老了》)
这段文字,作者写的是自己亲身所历、亲眼所见的情景,尤其是对于“我”坐在父亲铺着两条毛巾的筐上的描写,画面感油然而生。由于都是亲身经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可见,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二、化抽象情感为具体事件
有的同学写文章时,内容空洞,光喊口号,没有将自己心中的爱或恨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文章就缺少了真情实感,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那么,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呢?这就要“化虚为实”,即把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在叙事中做到情物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这样,便能让读者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例如:
不能忘记,小时候您带我在热闹的大街上行走,会用略带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跟紧爸爸身后走。”不能忘记,您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看我,转达完妈妈的嘱咐后匆匆离开,却在学校的铁门前放慢脚步,回头凝望的那个眼神。不能忘记,在我做作业时,您轻轻推开房门,弯下腰为我点燃蚊香又悄悄带上门的那份关爱。不能忘记,您把治疗高血压的瓶瓶罐罐藏在枕头底下,怕的是我有一丝一毫的担心……(《不能忘记》)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通过描绘几个生活中曾感动自己的小镜头,凸显出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真诚感人。虽然父爱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可以通过细微的东西,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来寄托一种感情。只要抓住了动情点,就能由小事见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三、用细节描写打开读者心扉
并不是说有事件就有真情实感,一篇成功的记叙文,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例如:
我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我喜欢童年的竹林》)
这段文字,写“我”和童年的小伙伴们在竹林里游玩嬉戏的情形,一群天真活泼的顽童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着童真童趣。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富有诗意。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饱含真情的细节,通过那些点点滴滴的琐事来展现人与人之间那份圣洁而真诚的情感。
四、用议论抒情点染作者情志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果能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既可以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又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议论。
1.文章开头的议论抒情
且看下面的精彩文段: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要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和体验。我的视线引导着我,让我去发现、去体验:爱就在我的身边。(《爱在我身边》)
这段开篇文字侧重于议论,其作用在于阐发题意,丰富题旨,开启作文的思路。议论中既有罗曼·罗兰的观点,又有作者的看法,使得开篇情理俱现,十分精彩。
归纳:开篇的议论抒情,常用来阐发题意,开启下文,表明思想态度或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等。
2.文章主体的议论抒情
且看下面的精彩文段:
矿山的黑脸注解你的质朴,草原的马背张扬你的性灵,农妇的家常聊着你的闲适,渔夫的鼾声枕着你的恬静,牛背上牧童的竹笛吹出原版的童话,槐树下老叟的絮叨装订再版的诗韵。“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山野的山歌夹着山野语文的豪爽;“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土高原的小曲带着黄土语文的芬芳。南来北往的俗语格言,走街串巷的乡音俚语,融入语文的滚滚长河,绵绵不绝,生生不息!(《语文,从我心中出发》)
这段文字侧重抒情。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铺陈的方式,酣畅淋漓地阐发了语文的丰富内涵。语言生动,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气势恢宏,抒发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满腔热情,不失为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归纳:一篇文章中的议论抒情也许只有一两处,也许更多。这种“寓情于理”的文段,不仅能让议论的成分揭示题旨,升华思想,表明态度,明辨是非,而且能让抒情的成分宣泄作者内心的感受,达到对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极度赞美。
3.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且看下面的精彩文段: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远……(《那脚印》)
这段结尾文字侧重议论。作者面对父亲渐渐远去的雪地上的脚印,感慨万千,生发议论。虚笔实笔兼用,突出了父子之间感情的深厚,也使文章结尾更加含蓄、深沉、幽远,具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之妙。
归纳:结尾处自然顺畅的议论抒情,必能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认识的提高,感情的触动,审美的升华,并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
总结:从上述例文可以看出,议论抒情的表达效果是不可低估的。恰当地运用它,文章就会风景迭出,亮点遍布,全篇生辉,从而铸就真情美文。
【技法训练】
一、续写下面的一句话,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150字左右)。
一道几何题做了四五遍仍没有求证出来,这时候,我想……
续写提示:我们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想起雷锋的“钉子精神”,想到老师的教育,决心发扬“钉子精神”攻克难题。但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这样想。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想,那就不真实了。全班几十个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所以这个“我”可能包含以下类型:成绩好的“我”,成绩差的“我”,自信或自负的“我”,自卑的“我”,自尊心很强的“我”,无所谓的“我”,投机取巧的“我”,坚忍不拔的“我”……你属于哪一种,真实地写出来即可。
二、细读下面这篇《我们的班长》作文片段,试分析一下该文段的病因。
晚上九点多钟了,暑热还没有退,这时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敲打桌子的声音。
大热天,天又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灯光下,班长张小明脸上流着汗,正叮叮当当地修理着那张破桌子。
啊!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么好的班长,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分析示例:这个片段中写班长冒着暑热晚上修桌子,这个行为是值得赞美的。问题在于作者叙事单薄,空发议论,并把自己的感情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显得不真实、很生硬,“为文而造情”,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文中写“我”的心理活动时竟用“心在激烈地跳荡”,这样反而失真,用“心头一热”等词语足以表明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第二段一连串的口号和感叹号,恐怕“班长”看了也会脸红。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8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