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地球生命物种是怎样变“没”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冬日清风 热度: 37281
  作文君推荐:在深沉的音乐中,生物时钟在嘀嗒嘀嗒地走着……没嘀嗒几下,时钟的指针就指向一个动物,随之指针的末端突然变成枪口,砰的一声,动物化为一股黄烟弥散开来,一个物种消失了。还没容得人细细反思,又是砰的一声,又是一股黄烟……接连不断的砰砰声,让人开始感到焦虑,却无法阻止时间的前进:大海雀1844年灭绝,海鼬1880年灭绝,荒地盘羊1910年灭绝,袋狼1936年灭绝……平均每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最终那一股股黄烟聚集成一行字: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这是一则央视的公益广告。因为那仿佛催动物之命的嘀嗒声,作文君记住它,并对动物如此快的灭绝速度感到震惊!

  而本期作文君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样一本讲述物种灭绝的书、一本关于环保的书。在《生命的未来》这本书里,“最后的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威尔逊,融合30多年的环保实践经验,生动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书中还有较大篇幅讨论中国的生态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颇具启发意义。本书荣获DISCOVER杂志年度最佳好书;英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生于1929年。他是美国总统的长期顾问,被认为是“可以影响美国政策的科学家”。1996年,他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之一”。

  威尔逊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等,获有100多项大奖。

  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可以说是最具文采的科学家。他的作品融科学、人文与艺术为一体,评论称他“既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曾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等。

  内容简介

  《生命的未来》是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的又一深情关怀之作。在书中,威尔逊以“致梭罗的一封信”为序言,以极富文学色彩的语言,展开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他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悄无声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同时,对地球上珍稀动物濒危和消失的现状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直言不讳地说:“由于政治上的错误导向,很多科学家和环境科学家无法表达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口过剩是导致环境问题和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所以,这本权威著作不仅是生动描绘生物圈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保护地球、保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行动指南。并且,他在本书的中文版序中也谈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颇具启发。

  精彩书评

  爱德华·威尔逊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种新的人类伦理,它建立在对日渐消失的自然界承担起更多更细致责任心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机会拯救支撑人类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尔逊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并赋予了我们希望。——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凯瑟琳·富勒

  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熊猫之父”潘文石

  《生命的未来》虚拟与梭罗的通信,精准阐述生态危机,正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和挪用自然资本的后果,等等,此书应是推荐给中国社会大众的科普读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 刘华杰

  名著选段一

  100年后的世界

  如果目前的环境趋势不变,百年后的自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且让我们想象一下。

  在2100年,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有特纳(Joseph Turner)笔下的无生命美丽风景的。人们依旧能欣赏到白雪皑皑的山头、波浪拍击的海岬以及白色水花翻腾入池的画面。但是生物世界呢?庞大的人口数终于增加为90亿至100亿,霸占了地球上所有适合居住的地方,把这些地点变成一幅马赛克拼图,里面点缀着一块块农田、林地、道路以及住宅区。要感谢2100年之前完成的各项措施,包括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技术、新的淡水运输方式以及灌溉法,使得旱地也能由褐黄转变成一片绿油油。全球每公顷土地粮食生产量已远远超越2000年的水平。超过5万种可供食用的植物,大都用到农业上了,同时,基因工程也已派上用场,将现有的作物品种的生产量扩增到极限。

  ……

  210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因为大部分疾病都消灭了,包括一些遗传疾病。几乎各地医疗服务改进的幅度都很惊人。大新闻是寿命延长了,代价则是医疗费用惊人地暴增。百岁老人到处都是。老化的秘密揭晓了,生育率也下跌到不致使人口增加的水平,尤其是在富裕国家,大可从贫穷国家源源不断地征召到年轻人。由于异族通婚频繁,2000年已有相当进展的世界人类基因均质化,到时将进行得更加快速。与2000年相比,同一地区内居民的基因差异将更大,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类基因差异却变小了。随着世代的推移,种族特征的差异变得愈来愈模糊。

  ……

  2100年,自然环境将遭到凄惨的损害。边陲未开发的森林大都没了,再没有亚马孙、刚果、新几内亚等这样的野地了,同时,大部分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随之消失。珊瑚礁、河流以及其他水生环境,全都受创严重。随着这些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一起消失的,则是地球上超过半数的动物及植物。只剩下东一块、西一块的野生栖息地残片,由那足够富裕、足够明智的政府或私人拥有者,抢在人潮席卷全世界之际,赶紧保留住它们。

  和人类基因多样性的情况一样,这些能挣扎到2100年的零碎生物多样性,也在地理上变得愈来愈单一化。一股四海为家的外来生物潮,挟带着一群来自诸多不同动植物群的“移民”,涌入世界上的每一个动植物群。于是,不管到什么纬度的地方去旅行,遇到的多半都是同样一小群由外地引进的鸟类、哺乳类、昆虫及微生物。这些备受喜爱的外来生物组成了一小队人类最佳伴侣,随着我们的全球化商业运输网,遨游四海,在我们创造出来的简单栖息地中求生存。成熟而聪明的人类族群,如今非常了解(虽说为时已晚),地球与2000年时相比,贫乏多了,而且以后永远如此。

  素材解读:100年后的世界什么样?人们想象出的肯定是美好的画面。爱德华·威尔逊承认画面很美好,但是生物的世界却是贫瘠干涸。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和文明的蓬勃发展,然而文明的背后却掩藏着黑暗和野蛮,人类大量破坏自然环境并且大肆攫取地球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物种的灭绝。未来,人类更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让自己这个物种一家独大。但是这真的好吗?任意的繁殖和扩张,得到的必然是大自然的反噬:疾病、饥荒、战争以及争夺稀有资源。作者提醒人们:保存自然的野性就是保存世界,进而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名著选段二

  与艾美相遇

  在我人生中,有个难忘时刻发生在1994年一个5月的黄昏,地点是辛辛那提动物园展示区后面的房间,在那儿,我走向一头4岁大、名叫“艾美”的苏门答腊犀牛,凝望了一会儿它那悲惨的脸,然后用手轻轻抚平它侧腹上的毛发。它没有任何反应,除了眨了一下眼。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不过,不管怎样,我终于遇见现实生活中的麒麟了。

  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极端害羞且行踪隐秘。它们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之一,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简称:IUCN)的红皮书列为“极度濒危”生物。就在我和艾美见面的那个黄昏,它们的总数可能还不到400头,而且之后数量仍不断下降。如今,在我写作本书的2001年,它们只剩下差不多300头了,其中17头为人工饲养。这种动物可能没有几十年可活了。至少有一位专家,托马斯·福斯,认为它们只有50%的概率能活到21世纪中叶。

  在野生动物学家与环境保护生物学家的眼中,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传奇动物。许多到它们产地森林中寻找芳踪的人,几乎连惊鸿一瞥都难。这些人通常只能寄望在河边或山脊上,找到它们打过滚的泥坑和足印。运气好一点的人,也许可以听见它们在树丛中行走的沙沙声,或是嗅到空气中飘荡的一抹特有的味道。至于我,永远也享受不到这种经历。但是相反,我很怀念艾美,并将一小撮苏门答腊犀牛的毛发放在书桌上,作为苏门答腊犀牛以及所有消失中的生物留给我的护身符。

  苏门答腊犀牛的另一项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活化石。它们的属最早可以推到渐新世,起码是3000万年之前(相当于追溯至恐龙年代的一半时间),使得它们成为除了几种热带蝙蝠之外,世界上最古老、几乎没什么改变的哺乳类动物。我忍不住想起,那个遇见艾美的黄昏是多么不凡,且令人震惊,我竟然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是它们在地质年代中存在的最后一刻,触摸到这种神奇的动物。

  那天带我去参观的是辛辛那提动物园园长马鲁斯卡,此人热爱苏门答腊犀牛。他告诉我,这里已经收容了三头成年犀牛,希望还能找到更多,建立一个人工繁育中心,算是跨国性的努力,因为这种动物很可能自野外灭绝。

  素材解读:在讲述全球各地生物灭绝的悲剧故事时,威尔逊下笔从容冷静,绝不贩卖悲情。但在看似平常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对人类无情行为的责怪。是人类过分热衷追逐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行为的长期后果导致了灾难的发生。作者通过讲述对即将灭绝的苏门答腊犀牛“艾美”的怀念,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表明了对消失物种的痛惜,深情的语言,读来让人心酸。

  赏 析

  来自威尔逊的诚挚警告

  □沈黎昕

  如果我是一个母亲,我愿意捧着这本书,给我的孩子读;如果我是一个丈夫,我愿意与我的妻子并肩在床头,给她轻声读;如果我是一个女儿,我愿意拿着书跑到爸爸的跟前,告诉他我们很孤单。人类从未像此时这样可怕,因为我们的数量太多太多,侵占了动物们的家园。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女子寻找着所爱之人的心,直到在慌乱中将心肠挖开扔掉,仍旧没有找到心。

  我也吃牛羊肉,但我说的不是这个问题。而在于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一点即表现为物种的多样性。它不是人造的,而是自然的。这本书说到生命的未来,也许我们通过书的外表,加之这样一个题目,会感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然而内容上截然相反,这是一本为人类敲响警钟的书,这是对人类成员的批判。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兴起要我们的地球看起来从未像此时一样狭窄,一时间所有人都变得具有了可透视性,可被窥探。这波及神秘的原始森林,广漠无垠的沙漠,甚至建立起了空间站,人类在毁坏一个地球之后,为自己找寻后路便是试图再去祸害另外的星球,好在短期来看我们没有这个技术。

  持续发生的自然灾难要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问题。但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惜人类做不到,这真要人力不从心。甚至有的学者干脆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即人类的发展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可是没有人,或者说很少有人愿意为了自然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如果换作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也是一样。

  因为当个人放弃了这个资源的时候,他人依然会去占用。所以我也不知道应当如何理解这可悲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里说了解决之道,提到就看三根文明支柱是否合作,即政府、民间组织和科学与技术。政府负责法律和执行法规。这法律又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将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保护的,这也是生态思想的特性之一,即整体性、和谐性与多样性。民间组织是社会的动力来源。科学与技术是实现这一结果的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想到达成此愿的阻力。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