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发散与定向深入,立意优化的灵药

时间:2023/11/9 作者: 过客*xu 热度: 37128
  李凤成

  作文立意是作文这一项定档评分的关键要素。立意不正确,相当于答错题,一篇作文就失掉了半壁江山。纵观近几年各地区的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可分为故事、寓言、诗歌、对话、图画这几大类型,在2015年部分考区出现了给材料发布多个写作任务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后,今后想必还将有任务驱动型作文。面对内涵丰富、头绪纷繁的作文材料,立意犹如“斯芬克斯之谜”。要想成功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发散与定向深入”可谓是提神醒脑的两味神药,今天就跟我一起学习一下吧!

  一、图画材料作文的发散与定向深入

  因为今年的全国高考卷一的作文题引来很多热议,那我们就先来说图画材料作文。所谓的图画材料作文,是命题人提供一幅或几幅图画,要求考生从图画材料出发构思行文。对于图画类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找出图画的夸张处、变形处与矛盾处,发散思考其中原因进行审题立意。

  1.对图画全方位观察

  图画类材料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图画、提示语与标题。所谓全方位观察,是指在审题时从三个组成部分出发,弄清人物(或动物)的身份、行为的动机目的、情节过程、结局以及画中人语言、画外语言提示等。尽量利用画面之中的全部信息支持审题。

  2.在图画的夸张处、变形处与矛盾处发散

  图画的夸张处、变形处与矛盾处正是寓意的主要手段,所以考生在这些地方发散思考,会有很多收获。如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卷第22题,要求考生说明如下图画材料的寓意。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图画的“变形处”,图画中有四人,唯独坐在船尾的那个人没拿桨,而是拿了一个捕鱼网兜,他为什么这么做?船头水波中露出的鱼正告诉我们此人是“为鱼而来”,那么寓意就可以弄清楚了:原来是讽刺为一己之利在大家努力拼搏时不顾整体的“蛀虫”。

  3.联系现实,在“热点处”“新颖处”“人性的特点处”深入

  图画作品以典型的现象为背景,关涉时代热点、揭示人性特点,考生在思考时,应在这些方面“进入纵深”。

  如2016年新课标1卷作文试题给出了如下一幅图片,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由图画作品联系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正有如此做法,他们对分数“异常敏感”,甚至只因某一次试考不好而对孩子棍棒相加,而家长反应如此激烈正是由于当前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由此可以有下面的立意:教育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唯分数论”是落后的教育思想,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力点。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发散与定向深入

  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定材料,就材料发布多个写作任务,考生择其一完成的作文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设定问题情境,让考生分析、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具有封闭性。考生只能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即围绕任务“就事论事”,不得“越轨”行文。

  从组题形式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采用材料,可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升级版”,它与新材料作文的深层差别如下表: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因为“任务”已经发散,所以定向深入即可。考生应遵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原则,以争议的解决为中心。

  继续2015年全国卷一之后,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试题继续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题目材料为: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命题人要求“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且不谈三条途径之间是不是有相同的地方,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找“矛盾”,可以这么说:撇开语言表达的技巧,谁能在三者的矛盾处说出个“丁与卯”来,谁的作文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故事、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发散与定向深入

  故事寓言类材料作文,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共存,蕴含在材料中的理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信息,而隐性信息正是我们发散的出发点。

  因为故事、寓言是在讲事情,而各方所做的事情正有“玄机”在其中,我们将其理清楚,立意自然而然就清楚了,所以在具体审题立意时可以采取列表而发散、定向的办法。

  2016年四川高考语文卷作文试题就是一道典型的故事类材料: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分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采用列表法发散审题立意。列表审题立意见下表①

  四、诗歌语言形式材料的发散与定向深入

  诗歌语言形式材料的审题立意应遵循以下两步:

  (一)着眼整体,定准诗歌内涵,为立意打底。

  理解诗歌内涵是该类材料审题立意的第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主要有三种途径:研析意象、分析关键句和理解修辞句。

  诗歌的基本元素是意象。很多诗作的成功,秘诀就在意象身上,理解了它的意象,也就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李商隐诗《锦瑟》以“朦胧多义”出名,原因非他,正在于意象含义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两句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选用的虚幻迷离的意象“蓝田玉”与“鲛人泣珠”就可见一斑。

  有的诗作因为一句、两句而撑起全篇,这些句子被称为“关键句”,如下面这首诗歌:

  蒲公英的遗产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留下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

  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这首诗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由此本首诗应该表达这样的内涵:“与其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不如教给孩子‘远飞的能力。”

  有些诗歌材料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正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考生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语句,审题立意就会出现错误。举简单的例子来说,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若看不到这里的“互文”修辞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二)扣准要求从诗歌内涵处发散,选取需要的部分向深处立意。

  所谓以诗歌内涵为基向深处立意,是指将诗歌内涵升华到哲学层面或将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如下面这则诗歌材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首先诗歌的内涵是:“行人以为上山难,下山容易,其实山下的路也很难行。”不妨将诗歌的内涵上升到哲学层面,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对方转化,而启发我们不可以自满;可以将诗歌的内涵联系社会现实,比如:考生都以为考进大学,前途就光明了,实际上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座大山而已,他们还要翻越很多座大山。

  有时该类作文试题的要求可能并非关涉对全诗的理解,那么,考生只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即可。

  五、对话类材料的发散与定向深入

  对话类材料在高考作文试题中也很常见,多采用或是意味深长的,或是截然对立的,或是互为补充的对话材料。在对对话类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考生除了要研究对话的内容外,还要留意对话者的身份、双方说话的态度。

  具体说来,对话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有以下几点做法:

  1.对话以外的情节内容常常是对话展开的“潜藏信息”,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潜藏信息”去观照、体会对话的内容。

  例如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试题: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材料中对话前的内容属于“潜藏信息”。老鱼的问话竟然让小鱼们发懵,再对照两条小鱼对话后的内容,这段“鱼的对话”的作文实际上就是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或者反过来批评生活中一部分人习惯了“熟视无睹”的不良生活习性。

  2.要依据对话人的身份特点或对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对话人的心理状态、言外真意进行发散而立意。

  比如《晏子使楚》中的三次对话,都是建立在晏子是邻国的臣、楚王是一方诸侯的身份的基础上,进而我们可以知道,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明显是想显摆楚国的威风。

  在推断对话人的心理状态、言外真意时,有一些需要特别留心的特殊之处,即对话语中的双关性词语、借代性词语以及象征性词语。

  3.一般而言,对话类材料中最后的答话或总结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道理。如2006年广东卷试题材料: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上面材料的最后一句特别耐人寻味,表达了专心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