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认为死很可怕,但他因愁而死则令我对死亡的理解大为改观。他,就是杜甫。这个一生坎坷却时刻心忧家国的诗人,似乎眼神中只有愁苦,心系国家,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使人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他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伟人的陨灭竟无人知晓!而当杜甫的灵魂脱离那垂老软弱的躯壳时,也许不会感慨自身,反而会感叹民生之多艰吧。他就是这样的人,就算死也无法从愁中摆脱出来。那怀中的诗稿,如同啼血的杜鹃,诉说着绵绵无绝期的深愁……
当那颗不堪重负的巨星划过天际,当那个拄着拐杖的垂暮身影消失在愁雾中,他和这个凄凉的时代告别了。他用一枝被岁月磨秃的笔,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生的实践,告诉了人们,什么才叫“忧道不忧贫”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点评】全文围绕杜甫之“愁”议论开去,首先通过写其“愁”的表现论述其“愁”的内核,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接着将杜甫的死与愁融为一体,点出文章中心:什么才叫作“忧道不忧贫”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整篇文章浑然天成。特别是旁征博引的诗句使得文章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难能可贵的是在诗一样的词句间充溢着作者对杜甫的深深敬意和博大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文化名人对学生魂灵的有益滋养!
☆本文适用考场仿真试题
请以“对话杜甫”“写给历史名人的一封信”等为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