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发愁?

时间:2023/11/9 作者: Watermark 热度: 33668
  2016年高考语文应考最热门的概念,莫过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但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考生不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何物。为此,我们专程邀请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江西省宜春中学高级教师刘京平,为大家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为何而来?

  答: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什么新玩意,仅是新材料作文众多细分类型的一种。众所周知,新材料作文2006年登场至今,经过多年的高考实践,早就悄然分化出若干小类型,如正反结合型、矛盾对立型、细节解读型、整体理解型、指定角度型,等等。材料类型不同,审题思路各异。任务驱动型作文正式亮相于2015年的全国卷。之所以让其登台,教育部语文命题组给出的理由是:

  新材料作文经多年探索实践,优点突出而有目共睹。本试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给出的理由是:

  新材料作文在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作答空间、多元的立意角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过多的角度,学生容易选择一个自己有所准备的角度进行套作,从而失去了让考生在题目中丰富材料选择、辨析的作用。为此,全国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降临人间有三大目的:一是规避宿构、套作、押题;二是解决考场作文的“假、大、空”问题;三是完善新材料作文的考查功能。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答:刚才说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原本就是新材料。不同点在于:增加了一个明确的驱动考生写作的任务。此外,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提示或指定了审题立意的角度,开放度降低,限制性增强;由于提示或指定了审题立意的角度,考生不用自己去寻找角度,审题难度降低;同时,由于提示或指定了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万千考生的审题立意角度趋同,出彩难度空前提高。

  先看第一则命题材料:

  小时候跟随父亲上山挖一种叫作桔梗的药材,上山不久就找到了一大片,于是父亲带着我挖。挖了一会儿,父亲看看还剩下五六棵没挖,就告诉我不要再挖了。我不解,问父亲为什么不把那几棵挖掉。父亲说:“要留下一点,让它们结出种子。如果全挖光了,明年再来,就一棵也挖不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

  如果命制新材料作文试题,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表述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表述为:

  对材料中父亲的说法,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用这则材料命制的新材料作文试题,立意角度相当丰富,考生可以选择父亲来解读,也可以选择“我”来解读。如果选择“我”,还可以提取出“谦虚好学”“不懂就问”“学习让人成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众多角度进而任意挑选;甚至,还可以故意将材料的解读引入自己的包围圈,用考前准备的范文成功套作。

  但用这则材料命制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考生虽然不要审题,只要回答问题就行;但审题立意的角度相当有限: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分析利弊辩证看。想要套作,基本上不可能。

  问:写信是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固定动作?三选一是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标准模式?

  答: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不会非此即彼。任务驱动型作文大都会设计一些新与旧、是与非、能与否、成与败、好与坏、美与不美、该与不该的生活情境,让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去寻找真理适用的范围和边界;让考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去发现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让考生拨云见日,想办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让考生通过剖析具体的、个别的案例,去发现和归纳同类问题的共性和规律。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任务大都没有预设主题,没有限定立意,比较开放,鼓励考生根据材料,结合生活,独立思考,我手写我心,但一定要传播正能量。

  三选一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标准模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任务,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选择式,结合材料,让考生多选一并阐述理由;问答式,结合材料,让考生回答指定问题并阐述理由;评论式,结合材料,让考生对指定人和事发表评论并阐述理由;诠释式,结合材料,让考生诠释指定概念并与临近概念做辨析。

  写信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固定动作。任务驱动型的任务设计,还常常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践来完成。除了写信以外,还可以有:撰写班会发言稿,给有关单位或领导提建议,甚至让考生角色扮演,等。碰到这类任务,一定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注意语体的变化,还要顾及身份场合等。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可否引用作文命题材料之外的素材?应该怎么用呢?

  答:当然可以。譬如看油画,倘若盯着局部,看到的只是一块粗糙不平的东西;只有离得远一点,把握整体,才能欣赏出它的神韵。如果将问题置于古今中外的宏大视野中去考量,以时间为横坐标去回顾历史,以空间为纵坐标博览天下,找出同类事情的解决经验或教训,任务就可以完成得既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又有深厚的理论支撑。譬如要回答“送病人就医可否闯红灯”这个问题,就可以将古今中外有关“生命与法规”的案例、言论引过来。当然,引过来的目的不能是证明“规则需要变通”“法律之上还有人情在”“规则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请敬畏生命”等观点,而是要用来证明“送医到底能不能闯红灯”这一问题的答案。为了避免阅卷人误解,在引用材料之外的素材时,最好在每一则素材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对“送医闯红灯”行为的分析,并且采用独立成段等办法,让阅卷者快速地看到这些分析。

  问:新闻评论是否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答:未必。判断作文题是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不看命题材料,而要看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新闻材料可以命制新材料作文,也可以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

  请比较下面两道作文试题。

  甲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圆明园兽首铜像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去,流失海外。今年3月25日,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再三反对和抗议,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仍悍然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必须写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不少于800字。

  乙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必须写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不少于800字。

  材料基本相似,但写作要求迥然不同。甲题可以任选新闻当事人的言行评论,而乙题只能就“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发表看法。甲是新材料作文,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不是与“意林体”绝缘?“意林体”材料对高考作文还有用吗?

  答:言简意赅、滴水藏海的“意林体”材料,依然可以用来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只不过,由于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一般会对考生解读“意林体”命题材料的角度加以限制。考生不能像新材料作文那般任选角度解释,所以,一定要先瞄准、后开枪,牢记任务,注意限制。

  “意林体”文章因为可以做出丰富多彩的解读,对各种主题的作文具有天然的普适性。多阅读,多积累,作文会因此而大放光芒。譬如要完成“球星可否转会,你怎么看”的任务时,引用美籍华人爱中国的意林体素材,就能以少胜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特效果。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会不会成为高考作文的唯一题型?

  答:任务驱动型作文不会成为高考作文的唯一题型。今年不会,以后也不会。就2016年高考而言,全国依然有五六个省市自主命题。多年来,这些省市的命题组早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命题思路。上海北京不一样,天津江苏各不同。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来的新概念,自主命题的省市不一定会跟进。再说,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高考试题多些题型,多些竞争,对促进高考命题改革,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将大有裨益。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吗?

  答:任务驱动型作文跟记叙文并非水火不容,说不定某次考试,就会以编故事、讲经历作为写作任务呢。即使是看起来要写成议论文的写作任务,也不一定非得写成中规中矩的经典议论文。比如,杂文也是议论文的一种,并且是有味道的一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表达方式精彩纷呈。当然,剑走偏锋有危险。如果艺不高,胆子也请不要太大。

  问: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写出分寸感、辩证味?

  答:辩证味,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更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厘清肯定与否定的边界,提出赞成或反对的标准。比如,笼统讲“知足常乐”或“不知足常乐”,都不对。辩证分析的结果就是:物质上要知足,精神上要不知足;名利要知足,品德要不知足;别人帮自己,自己要知足,自己帮他人,自己要不知足。熟练运用议论句式,可以强化辩证味。

  如“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难免”“可能”“或许”“通常”“几乎”等句式。能让议论更缜密。“对于某某来说”“从某某角度来看”“从某某的方面来说”的句式,可提高议论的全面性。“也许有人会……”“试想一下,假如……”“反过来想想”“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列出不同的观点或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然后通过分析论证或驳斥,使自己正面观点更有说服力。经常运用“诚然”“然而”“但是”这类转折句式,议论就会不断深入。有时,讲了老半天大道理,突然发现读者不一定明白,就可以用“换句话说”“这就好比”进行通俗化、生活化的解释,以便化深奥为浅易,化陌生为熟悉,化冗长为简洁。“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从中可以看出”这类句式既能强化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又能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