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首位最高儿童文学奖教授作家:从乡野走到北大讲堂

时间:2023/11/9 作者: 张无忌 热度: 31728
  2016年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上,曹文轩斩获童书界顶级大奖——“国际安徒生奖”。类似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以《三体》摘得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曹文轩的这次获奖堪称中国文学领域又一历史性突破。在评奖的过程中,曹文轩获得1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的一致认可,这在国际安徒生奖评奖历史上十分罕见。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称赞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人物剪影

  曹文轩语录

  1.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2.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3.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中国学生目前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4.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人物评价

  我看曹文轩的文章比较好,就是因为他比较注意作认知判断,他并不急于给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作价值判断。歌颂,讽刺,或一顿臭骂,他能先弄清楚他(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既不是为了炒作,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一鸣惊人”。这一段儿,有时候我有点悲观,我不知道咱们现在还有没有文学评论,有时候找不着。看了曹文轩这些书以后,使我有一点由悲观向乐观方向转变,所以我很高兴能够到这儿来道谢一下。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王蒙

  作家很多,多如过江之鲫;学者也很多,多如牛毛。学者兼作家的,很多,但作家兼学者的好像并不是十分多。中国作家,普遍缺乏学养,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学业上的准备。像文轩这样既有学者风度又有作家风范的全能型作家,真是不多。

  ——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七届名誉委员、专业作家 李国文

  印象·曹文轩

  从乡村田野到北大讲堂

  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童年生活的艰辛让他很早就体味到了人间百态,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他曾在《童年》中写道:“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整天喝稀粥,真正的稀粥,我永远忘不了那稀粥。读中学时,每月菜金一元五角,每天只五分钱。都是初二学生了,冬天的棉裤还常破绽百出,吐出棉絮来……”

  一九七四年九月,曹文轩被北大图书馆系录取——这也是整个盐城唯一的一个录取名额。后由于文笔出众,转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素材运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在这段经历里,或多或少我们都会留下一些印象。对于曹文轩来说也是如此。在他以后的小说里,他的这段成长背景,成了许多个小主人公共同的生活环境,只是在那里,曹文轩更多侧重的是乡村田野的纯洁、美好,而不只是贫穷。

  【适用话题】成长;贫穷;命运

  留校又回乡的北大教师

  一九七七年秋,我总算熬毕业了,上头却说:你留校。“北大不可留”这一认识深入骨髓。几度春秋,几度恐怖,将人心寒了。北大不好,很不好。又要将好端端一生缚于危险四伏的讲坛上,更叫人不情愿。说老实话,北大在我印象中,是很不招人爱的。

  借“深入生活”之名,我回苏北老家了。在乡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法无天地晃悠了一年多,我才又回来——我只有回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别无选择——我必须站讲坛——这大概叫“命”……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有人提醒着公众:一些人在利用大学讲坛。说得对极了,既占着,就该利用。不利用是傻瓜,是玩忽职守,倘若把讲坛仅仅理解为传授纯粹的知识,大概未免浅薄了一些。讲坛应该也是宣扬真理的地方。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我们敢忘?

  ——曹文轩《圣坛》

  【素材运用】或许也只有北大才能这样“放纵”自己的员工——确定留校以后的曹文轩,居然能获准回乡“体验生活”一年。因为这段经历,回校后的曹文轩更懂得了“为人师者”的意义所在。也正是北大的包容,才成就了现在的曹文轩,也成就了现在的北大。

  【适用话题】包容;自由;师道

  “非典型儿童文学家”曹文轩

  尽管曹文轩被一些人称为“儿童文学家”,但他却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一名典型的儿童文学家,因为他的小说,大人与小孩都能看。他在大人与小孩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点,或者说是接合部。曹文轩以为,好的文学艺术品,没有特别专门的对象。安徒生的童话,并不是专门为小孩写的。他在写作时,没有对象,只有一个念头:我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他说,自己创作的是一种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形成一个独特视角的文体。在表达时,有一种温馨、纯净的感觉,还有一种时光逝去的淡淡忧伤。孩子的目光是清纯的,因此,每当他来到这一视角而凝视天下时,他会有一种受到洗礼的感觉。这些文字既可供孩子也可供大人阅读。

  【素材运用】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自有一番别的意义,不管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温馨的,这与成人的世界有许多不同,而这些微妙的不同之处,正是曹文轩所谓的“非典型”的意义所在。

  【适用话题】儿童;纯净;结合点;非典型

  做一个有“背景”的人

  在获“安徒生文学奖”后,曹文轩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说一个人厉害,有力量有能力,会说这个人有‘背景,而我的‘背景是中国。这个曾经历了无数苦难,遭受了无数灾难的国家,一直矗立在我身后,她除了给我意志之外,一直向我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独特的、价值连城的写作资源。三十多年前,她以她内在的生命冲动,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格局,从此面对世界,表现出了强烈融入世界的欲望,正是因为如此,她看到了世界,而世界也看到了我——我的文学作品。我愿意一辈子站在这个‘背景下,一辈子做一个‘有背景的人。”

  【素材运用】无论是曹文轩的作品还是曹文轩的生活,都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这个国家所给他提供的写作资源,让他所产生的表达欲望,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曹文轩来说,就是他的背景。

  【适用话题】背景;爱国;情怀

  油麻地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桑桑的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他们从桑桑父母的脸上和老师的脸上感觉到了在桑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桑桑出现时,他们总显出不知如何看待桑桑的样子而远远地站着不说话。少数几个孩子,如秃鹤、阿恕,会走过来叫一声“桑桑”,但很快又不知道再与桑桑说些什么好了。那一声“桑桑”,声音是异样的,亲切而带了些怜悯。

  桑桑发现,他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孩子们所注意。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娇气感和莫名其妙的满足感。他哀伤而又甜美地接受着那一双双祝福与安慰的目光,并摆出一副“我生病了”的无力而不堪一击的样子。他忽然文静了,卫生了,就像当初纸月到油麻地小学来读书那会一样。所不同的是,现在,他又多了些娇气与软弱。他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大家的照顾,用感激而温柔的目光去看着帮助着他的人。他还在断断续续地上课。老师们对他总是表扬,即使他的课堂回答并不理想,即使他的作业错得太多。桑桑也并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不合适,只是稍稍有点害臊。

  在无数双目光里,桑桑总能感觉到纸月的目光。

  自从桑桑被宣布有病之后,纸月的目光里就有了一种似有似无的惊恐与哀伤。她会在人群背后,悄悄地去看桑桑。而当桑桑偶然看到她的目光时,她会依旧望着桑桑,而不像往常那样很快将目光转到一边去。倒是桑桑把目光先转到了一边。

  纸月知道桑桑生病的当天,就告诉了外婆:“桑桑生病了。”

  从那以后,纸月隔不几天,就会走进桑桑家的院子,或是放下一篓鸡蛋,或是放下一篮新鲜的蔬菜。她只对桑桑的母亲说一句话:“是外婆让我带来的。”也不说是带给谁吃的。而桑桑的母亲在与邱二妈说起这些东西时,总是说:“是纸月的外婆,带给桑桑吃的。”

  那天,桑乔背着桑桑从外面回来时,恰逢下雨,路滑桥滑。纸月老早看到了艰难行走着的他们,冒着雨,从操场边上的草垛上拔下了一大抱稻草,将它们厚厚地撒在了容易打滑的桥上。趴在桑乔背上的桑桑远远就看到了这一切。当桑乔背着桑桑踏过松软的稻草走进校园里,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了额头上,瘦圆的下巴上,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素材解读】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九章中的《药寮》,桑桑是麻油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孩子,这回桑桑得上了鼠疮(当然治愈前不知道是这个病)。桑乔带他到镇上、县城、苏州城里不停地看病,却不停地失望而归。随后桑乔又带着桑桑走访民间名医……本文讲的桑桑生病后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尤其是他所钦慕的同学——纸月对他的变化。两小无猜的天真和情感的美好跃然纸上。

  【适用话题】童真;天真;关爱;温暖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