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有时,母爱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时间:2023/11/9 作者: 宝贝 热度: 37578
  刘兰华+周玉利

  一、热点聚焦

  “我有心结,他也有,但千错万错还是我的错。”最近,一篇《神童母亲忏悔录》让“神童”话题再次引爆舆论。事件的主角是“神童”魏永康及其母亲曾学梅。因为母亲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魏永康长大后并没能延续传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随着最近《神童母亲忏悔录》的报道,“神童”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热议。(《广州日报》2016年4月7日)

  二、素材扫描

  No. 1 望子成“神”,热衷“神童教育”

  1.超高强度的“早苗教育”

  在曾学梅的倾心教育和严格要求下,颇有天分的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1991年10月,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而且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理化竞赛奖,“神童教育”成色十足,而魏永康的童年岁月里满满装载的就是“学习”二字,与玩具、玩伴、课外书等无关。

  【考场速用】“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魏永康的童年岁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玩具、玩伴、课外书等,失却了应有的自由、童真和快乐。人言,母亲是温暖的港湾,但对于魏永康来说母亲是束缚的牢笼,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毁掉了儿子的童年。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让孩子抢跑在起点,最终却累倒在途中,长此以往也许还将输在终点。

  适用话题 童真;自由;得与失;早与晚;尊重规律;欲速则不达

  2.用心良苦的“墙壁教育”

  为了让儿子保持“神童”光环,曾学梅总是把儿子强行关在家里看书,不准外出,不准与同学往来交流,更告诫他“女孩子是妖精”。家中没有任何挂饰,墙壁上大多写着“打油诗”,和一些数学公式,以及一些日语和英语,这些都是她自学时根据个人的想法写下的,用以鞭策、教子。在魏永康曾经的卧室临近床边的墙面上甚至还写着“睡觉之前看此墙”。

  【考场速用】在曾学梅的内心,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好;也毋庸置疑,魏母“睡觉之前看此墙”等教育孩子的方法堪称独特,最终使魏永康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可在曾学梅只重智商、近乎极端的强硬教育方式下,魏永康“自然地”顺从于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的扭曲卡槽中,家长累,孩子也累,更为要紧的是这种畸形的教育耽误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为孩子的人生埋下了病态的因子,最终失去的比得到的多,悲伤的比快乐的多。

  适用话题 度;家教;严与宽;环境影响;智商与情商;做人与成才

  3.一切包办的“保姆教育”

  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考场速用】曾学梅算是把“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到了极致,可是在这种过分爱孩子的“保姆”心态驱使下,对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要求。其实,一直被呵护在鸟巢里的幼鸟是永远都学不会展翅飞翔的。孩子的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全面发展更加重要,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读书上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

  适用话题 溺爱;独立;全面发展;学会放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No. 2 神童教育的结果

  1.神童不再“神”

  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当17岁的魏永康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读书后,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冬天不知道加衣,穿着单衣、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会打扫,到处乱扔;木讷腼腆,不会交际,不近人情,甚或厌恶女孩;忘记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被学校劝退。当时去北京接儿子的曾学梅失望至极地指着中科院的大楼,恨不得让儿子跳楼——“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退学回家后,魏永康整天待在房间里看书、玩电脑,其间还玩过几次“失踪”。之后的求学、求职之路也是一路坎坷。魏永康说,小时候妈妈从来不许他出去玩。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而后来读研之所以未能顺利毕业,也是因为与导师交流太少,毕业论文无人指导。谈到这些,他甚至有些恨母亲。

  【考场速用】曾学梅的神童教育说穿了,就是只看重书本知识,忽略孩子品行和能力培养的畸形教育。这种教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魏永康就是被这种教育摧残了的“牺牲品”。成功的教育从来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看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和品德修养,很显然,在这些方面魏永康都是不及格的,甚至是极其欠缺的,从小到大一切都是在母亲的安排下进行,一切都由母亲包办,自己除了看书学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这样的人才和机器有何区别?

  适用话题 心态;爱与害;敬畏生命;尊重规律;付出与回报;做自己的主宰

  2.母亲的忏悔

  看着生活不能自理、读硕时被退学、与自己决裂、离家出走、找工作碰壁的儿子,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的曾学梅在面对采访时满含热泪地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如果当时能够鼓励儿子,或者不骂儿子那么狠,孩子也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是我害了他”。

  【考场速用】曾学梅对魏永康由爱到极致到恨到极致并最终悔到极致的整个心路历程,也代表了无数中国式父母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不良心态与表现——错位的善意往往比纯粹的恶意更为恶毒,最后的结局往往会成为别人的负担,甚至变成一种伤害。任何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喜好,违背孩子意愿”而打造“神童”的权利,真正的善意,从来就不是控制,而是信任,支持和鼓励。

  适用话题 反思;真诚;敢于面对;错位的善意

  三、他山之石

  1.英国——不觉得神童很“神”

  看重儿童教育的英国,一样重视神童的价值,各种在年幼时展现出奇特才能的儿童,往往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但英国并不愿意将神童“神化”,而是强调神童的出现更说明普及教育以及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性。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报道了一个少年英才希尔。希尔8岁时在海外就读于侨民学校,随后连跳数级,15岁完成英国普通中学教育高级水平考试,然后等到17岁才开始大学学习(英国规定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年满17岁)。尽管表现优异,希尔没有被社会过分追捧。

  2.日本家长更希望孩子“合群”

  中国的近邻日本是一个注重整体性的民族。就民族性格而言,日本并不具备利于神童出现的环境。日语里有“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二十出头是普通人”的谚语。在日本,如果一个小孩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才能,那么家长会很高兴,但如果这个小孩同时很不合群,那么家长的担忧会远大于高兴。

  四、影视素材超链接:《少年班》

  简介:由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天才少年们组成的“少年班”被赋予了艰巨的使命。而少年吴未绝对是其中的另类。吴未的智商远没有达到入选少年班的标准,却在副校长妈妈的安排下进入少年班,他不知道自己在少年班里存在的价值。吴未可以说是在少年班里活得最压抑的一位。当吴未进入少年班后,他努力地装作和其他同学一样。尽管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妈妈的奚落:“就你这智商,你根本不配待在少年班。”母亲的期望和嘲讽并存,让吴未感到无所适从。曾经是天才的周知庸老师,却对吴未讲了鲇鱼和金枪鱼的故事,指引他去做自己。作为一群金枪鱼里唯一的鲇鱼,吴未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少年班里的每一个人,看似普通的他,却是少年班里的英雄。

  推荐理由: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以及吴未的妈妈周兰,也许是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缩影,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都属于强加式教育。所幸的是,曾学梅和周兰最终都已醒悟。希望这部电影,以及“神童”魏永康的故事,能引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经典台词:我像一只小羊,本来在羊群里活得好好的,却被送到狼窝去寄养。妈妈鼓励我说要做一只有出息的狼,不要被其他小狼比下去,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为一只狼,我只知道,从那时起,我再也不是一只羊了。——吴未

  五、时文凝眸

  神童褪色,果真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吗

  □杜建锋

  罗曼·罗兰那句“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的话堪称经典,是天才总有障碍,而魏永康就是例证,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天才,就是神童。然而,孔雀开屏的背后,却是其母亲一路陪读与精心照顾,魏永康基本的生活能力严重欠缺。对此,恐怕大多数人都要吐槽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就连其母亲都说“全部都是我的错”,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可否认,总有些人天赋异禀,方仲永如此,魏永康亦如此。不同的是,魏永康有一个能干的母亲,高智商辅以有效的方法,最终使魏永康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但是,魏母虽在教孩子知识方面有独到的方法,但在教育孩子学习生存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比如照顾过细、过多,以致魏永康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规划自己的学习,最终被退学。分析这些成功与失败,家庭教育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又何尝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大环境也是神童的“接生婆”。教育即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及发展规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背儿童心理和生理规律的做法比比皆是。人们评价是不是神童,不就是比别的孩子多认了几个字,多背几首诗,多会了几道题吗?你说神童,我说神童,扭曲的赞扬与不当的艳羡只能让孩子在“神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二,重成绩而不重成长的学校教育助长了“神童”的畸形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从心理健康到身体素质,从知识学习到雕琢心灵等都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当下教育者关心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成绩,“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三等奖”“物理学竞赛二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等奖项给魏永康所在的中学带来了巨大荣誉,在学校领导安排下,魏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进行陪读,看重成绩却忽视人格的全面成长,学校岂能置身事外?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陈韪的话未免偏激,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魏母使魏永康成为成绩最优秀的孩子,但也仅此而已,一路“陪读”最终没有使其得全面发展,再辅以种种因素,“神童”褪色,该当忏悔的又岂止是魏母!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