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 答记者问
1.记者:三年前的今天也是在这儿,您和记者说,您每天早晨都会拉开窗帘看看天气。那么,如果有一天您早晨拉开窗帘的时候看到你们家小区的围墙没有了,您会怎么想?
傅莹:谢谢,我以为你要问雾霾呢,结果问到……这圈转的。
2.《京华时报》记者:专家预测,京津地区空气质量达标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请问全国人大对此怎么看?
傅莹:2030年是比较远,大气污染治理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这些年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强烈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是高度重视、积极回应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且也感受到这种压力,也有强烈的责任感。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都很少笑的,我认为他“压力山大”。
3.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联合国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和火箭发射实施了最严厉制裁,中国将如何应对地区紧张的局势升级?
傅莹:不知道《海峡时报》的记者看没看过中国的小说《三体》,里面描述了一个“黑暗森林”的状况,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环境,这个小说也是提醒我们不能让现实生活当中出现这种现象,现在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4.美国有线电视、CNN记者:中国政府今年向人大提交的国防预算,也就是军费开支,能不能透露一下?
傅莹:我们整个预算的大盘子是明天提交给人大代表,我每年都解释,外媒在我的记者会上希望早点拿到军费预算的数据。但是我提前讲单项预算又有抢跑之嫌,但是我要不讲,你们是不是有点“心塞”,所以我还是给你一个大致的数。今年中国军费预算保持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前几年要低,是在7%至8%之间。确切的数字,你明天就能看到了。
——以上摘录自《傅莹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问答实录》
人物语录
1.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2.在和媒体交锋时,观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即使你把对方狠狠批一顿,占了上风也没用,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是否站在你这边。
3.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选择强硬举措、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4.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对世界不会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国防力量的加强会有利于地区稳定,也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5.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人物·印象
一、成长:从电影放映员到外交官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的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
【适用话题】勤奋刻苦;专业技能;热爱学习
【素材入文】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傅莹爱上阅读,即使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里劳动,她都不曾放弃学习。可见,自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已刻进了傅莹的骨子里,随着经历的增多,她能吃苦、不计得失的精神更是让她在专业技能方面更上一层楼,掌握多国语言的她正是凭借一步步踏实的努力,才从小小的电影放映员走到了外交官。
二、出糗:把“84”岁翻译成“48”岁
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以84岁的高龄会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工党领袖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给这次外事活动担任翻译的就是傅莹。邓小平看到眼前的女首相着装时尚,于是说:“你看上去很年轻。”布伦特兰夫人笑着回应:“我48岁了,您也不老嘛。”邓小平笑了笑,说:“我老了,已经84岁了,该退休了……”两人一会儿48岁,一会儿84岁,作为翻译的傅莹感觉有点乱了,匆忙之中没留神,把邓小平的年龄错译成了48岁。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明显的翻译错误,赶紧说:“不对!不对!”邓小平问:“什么不对呀?”周南说:“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出笑声》为题刊发了一张照片,还加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笑。”看到这张照片及其图说,傅莹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自此,傅莹在翻译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由于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很快她就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外交工作。
【适用话题】失误;压力与动力;专业;机智应变;胸怀
【素材入文】傅莹担任翻译官时,出现重大失误,甚至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倍感压力的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将压力化为动力,努力补足自己的短板,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攻克,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使得她的专业程度被认可,更被委以重任。
三、技巧:幽默可以用作武器
2009年4月,英国在莎士比亚故居举办大规模的纪念巡游活动,傅莹受到邀请,代表宾客致辞。主持人是英国很有名气的86岁高龄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唐纳德·辛登,在傅莹演讲前,他一连讲了三个笑话,最后一个笑话显然是“冒犯”了傅莹。他讲,一位中国老人在弥留之际,他的英国朋友来看望,老人费劲地反复讲着一句话,英国朋友没听懂,就记了下来。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着转达。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脸恼怒:“老人好像是在讲,‘你踩着我的氧气管子了。”全场的听众几乎都笑了,只有傅莹在思考。“可见语言是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中国大使致辞。”主持人说完这句话不到一分钟,傅莹就走上讲台了。讲台上有好几个话筒,每个话筒都带出几条线来,站上讲台时需要小心地绕过脚下的线头。只见她站好后,抬起头来,面对听众,慢声地对着话筒说:“我得小心一点儿。”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听众们都静下来后,她说:“我可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结果,不仅仅是听众们笑了,唐纳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莹的回击。
【适用话题】睿智;说话之道;幽默
【素材入文】傅莹的幽默背后是深思熟虑的回答。她在唐纳德说笑话的时候,不是光顾着笑,而是在意每一个细节。她反应迅速,知道如何用合理又不失礼节的方式,帮中国在国际上发出最有力的声音。所以国人都赞许她的柔性外交手段,能化干戈为玉帛。
四、敬业:最有“颜值”的人大发言人
1953年出生的傅莹,是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以来的第七位发言人,也是第一位女性发言人。担任新闻发言人后,傅莹的亲友团都成了她判断发布会效果的“工具”,“每次我都和他们说,你们算算能坚持多长时间才换频道。”曾经,有外国元首盛赞傅莹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然而在丈夫郝时远看来,“努力”是对妻子最公允的评价。“作为丈夫,我能给她最大的支持就是把家务做好,让她少操心家事,有更多时间做好工作。但是我最担心的就是她身体,我们家这位最缺的就是睡觉。毕竟是那个岁数的人了。”
也许正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傅莹在人们眼中是多面的。感性的人首先想起的,是她的“颜值”。无论出现在何种场合,她总是一副端庄知性却又不失温柔妩媚的模样,有着东方女性的古典韵味。一头银色的短发,已成为她的一种标志。而精心搭配的净色长围巾,也从微小处体现着她对于时尚的诠释。傅莹的优雅,是连外媒都公认的。在她即将结束驻英大使任期之际,英国《金融时报》得到一次对她专访的机会。文章由这位全球知名媒体的总编巴贝尔撰文:“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而在生活里,傅莹更喜欢穿着蒙古族传统服饰。
【适用话题】敬业;美;修养;内在与外在
【素材入文】无论是作为外交官还是新闻发言人,傅莹都是一位既注重内涵修养又注重外在优雅的女性,她的“颜值”被外媒盛赞,她的专业被外媒肯定,这些正面评价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正如其丈夫所言,“努力”才是对傅莹最公允的评价。
五、努力:人前光鲜,人后受罪
“傅莹举止雅致、专业,思想锐利。”曾经采访过傅莹的德国《明镜》周刊记者苏珊娜说。在专访中,傅莹与苏珊娜谈到了中国航母、南海纠纷、宗教事件等话题。访谈的德文版本被刊登在《明镜》周刊上,几天后,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了中文版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引起了许多讨论。为了应对这次采访,傅莹曾进行了6次演练。傅莹与外交部欧洲司的20多个年轻人进行演练。首先,同事们分别扮演记者和被采访者,她在旁边发现,扮演记者的人个个比《明镜》周刊的记者都“恶”,一个半小时,30个问题,不停打断,就是要压迫你作出第一反应,但他们扮演被采访者时,都败了。后来,傅莹亲自上阵接受这些同事采访,也败下阵来。她很沮丧、苦恼,一度忍不住埋怨这些下属。等到第三次用英文练习时,提问者准备了大量问题,结果傅莹说,自己非常混乱、挫败,完全被提问者牵着走,觉得很痛苦。不过,等到结束时,傅莹已经变得很厉害,并找到了诀窍。坐在苏珊娜面前时,演练收到了成效。许多德国媒体人士和学者都觉得傅莹表现得自信、坚决。德国电视二台早间新闻老牌主持人尤利安娜·海舍甚至一眼看出,“她早有准备,而且受过系统的训练,知道如何应对媒体”。
【适用话题】成功背后;刻苦;机智;对自己狠
【素材入文】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是对所有成功人士的印证,傅莹也是如此。《明镜》周刊记者苏珊娜用“举止雅致、思想锐利”来评价傅莹,殊不知她游刃有余的背后也曾有过沮丧、无奈和混乱。但傅莹选择比失败次数更多的系统训练来磨砺自己,顶住压力,理智地找到诀窍,终于将自己自信、坚决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9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