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16年名师押题:方言

时间:2023/11/9 作者: 颜落夕 热度: 40052
  刘泳美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如今这个通信与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方言的处境是越发艰难了。哪怕是穷乡僻壤,百姓家中也大多有了电视。电视里,多半都是说普通话的。异地人士之间的交往,当然也都要依赖普通话这个纽带。惯于说方言的人,突然改说普通话,往往语词变得很贫乏,原有的那些生动的表达统统用不上,因为方言中太多的内容在这种转换中丢失了。更别说方言的存废还直接影响地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兴衰。当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所到之处,赵元任一律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一时传为佳话。现在,能够像赵元任那样熟练地说30多种不同中国方言的学者恐怕已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如果乡音都死去了,那可真是悲剧呢。(《如果乡音都死去了》贺卫方)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猜题理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蕴含着各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信息,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了文化多样化和民俗风情多样化的根。从近年中高考命题趋势看,引领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让考生形成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思考的能力是一脉相承的命题主线。这一命题,正暗合这种命题趋势。

  【审题点拨】

  面对这样的主题材料,绝大多数考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方言”与“我”的生活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必然倾向写记叙文,写对“方言”,对乡情、亲情的讴歌与赞美。当然,也会有一些考生,也许会选择写议论文,或散文,写出“方言”对于“我”的影响,或发表自己对“方言”的看法,等等。不管选择何种体裁,都需要写出新意,写出与“方言”相关的真实感人的细节,或凸显出“方言”的深层次意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思考角度出发拓宽写作视角:

  思考1:畅谈心声。材料中谈到赵元任先生对30多种不同方言都非常熟稔,而相比较之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的现象正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社会问题。方言到底有没有必要传承,如何传承,如何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的这种现状……都是非常好的畅谈自己的心声与看法的切入点。

  思考2:变换视角。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那么,是否也可以把“方言”当作某个人或某个物来写?比如,把“方言”比喻成某一种正在消失的珍稀动植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说出它的心理情感。

  思考3:讲故事,写成记叙文。可以围绕“方言”,从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或某一核心事件入手,用说故事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的故事,一定要有较长的时空跨度,另外,必须设置一条叙事线索,将大大小小的方言故事串联起来。这大大小小的故事,又要注意详略安排。绝大多数的事情,只适宜一笔带过。集中笔墨写好一两个核心事件就行。

  思考4:进行探究,写成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将写作的重心落在如何正确看待“方言”的问题上,尽量少谈方言的意义。意义众所周知,如何看待方言却并非人人都懂得。

  思考5:从情感表达上看,无论写什么样的方言,总离不开必要的情感支撑。文中的情感,不易直接表达。要善于将情感藏到叙事或说理中,在字里行间体现。

  突围角度一:唱响“方言”之美,挖掘方言中蕴含的乡情

  【名师支招】围绕“方言”写乡情,是最具情味与温度的写作素材。从乡情出发,从身边人、事中寻找打动人心的素材,写作一篇富含真情的记叙文,可以让文章从众多的空乏议论中脱颖而出。但注意,写作时要紧扣“方言”这一关键词选材组材,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形象生动地呈现“方言”对“我”的重要影响与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容易流于平淡。只是寻常的叙述,难以征服读者。要想让记叙文富有可读性,就需要在情节设计、情感表达、细节描绘、语言运用等方面出“新”出“奇”,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独特之美。

  【佳作赏析】

  方言·乡音·乡情

  □陈彦霏

  我对方言的记忆,最早来自我的奶奶。

  奶奶没受过教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基本上只会本地的龙岩话。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碌无暇照料我,奶奶便从乡下老家来到城里,同我们生活在一起。

  记忆中,她刚来我们家时,满面笑容,对我又抱又亲,我打心眼里喜欢她。可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却发现,我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虽然我很喜欢奶奶,但是她常常对我讲一堆话,我却只能愣愣地看着她,一句也听不懂。印象中,有一次,她欢欢喜喜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阿嫲楚阿哩迭球哦。”说完,她就要拉着我往外走。我一蒙,以为她要带我去踢球,心想奶奶这么老了,也没带上球,怎么踢呢?一旁的妈妈见我愣在那儿,赶紧跟我解释说:“奶奶是要带你到外面玩去。”我这才明白,原来龙岩话“阿嫲楚阿哩迭球哦”是“奶奶带你去玩喽”的意思!

  后来,我渐渐从奶奶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的龙岩话,比如,“奶奶”的龙岩话是“阿嫲”,“爷爷”是“阿公”,“不要”为“木埋”,“要”为“哎”,“吃饭”则是“咋兵”等。掌握了这些,我发觉自己跟奶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有了默契。奶奶的龙岩话成为我记忆中最早的乡音。同时,也在我心里播下了乡情的种子。

  如今,我已长大,也能够熟练地使用老家的方言——龙岩话了。每当我同亲人们说龙岩话时,总会想起奶奶,心中涌起无限怀念。在我心里,龙岩话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更饱含着我对亲人的怀念,饱含着我对故乡的眷恋。

  前年暑假,我同父母一起去到安徽黄山游玩,因为雨天的缘故,下山的缆车排队区域人满为患,看来至少要等两个小时才能乘上缆车。正当我倍感疲惫且无聊愤懑时,突然听到一阵熟悉的对话从身后传来,有人在说龙岩话!我惊喜地回过头,也赶紧用龙岩话向身后的老乡打招呼,爸妈则开心地同他们聊起家长里短来:从来自龙岩哪个地方一直聊到两家孩子的学习状况等。在兴奋和激动之余,我的内心也油然升腾起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感情——深深的归属感。忽然间,我再也不觉得漫长的等待时间乏味无聊了。

  是啊,方言方言,便是对一方水土的眷恋和感怀,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故乡情结。若方言不再存在,那么故乡就真的很小了。所以,让我们一同保护它吧,为了故乡里你怀恋的亲人与土地,抑或是那小小的故乡情结。

  【点评】记叙文中的情,需要通过详略得当的叙事,委婉含蓄地展示。本篇在情感的抒发上,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文章的开篇,作者采用简洁的文字引发回忆。接着,精心选择了“奶奶”与“我”说方言,教“我”学方言,在外出游时巧遇乡亲聊方言等一系列典型画面和核心事件,用看似随意的方式娓娓道来,既突出了“方言”的主题,又传递了绵长浑厚的情意。

  突围角度二:诉说情怀,表达对“方言”本身的怀念与无奈

  【名师支招】诉说情怀说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有理性思索的诉说才会更见深刻。材料中,已经对“方言”的意义等作了多方面的引导,但想要写出他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内容,还需要立足于材料的提示,从自我的生活体验出发,从更宽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更具价值意义的切入点,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如此,对“方言”的“特殊”情怀才能更感人,更深刻,更动人,文章的意义才能更见丰厚起来。

  【佳作片段】

  的确,家乡方言听起来没有普通话标准,可它何尝不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小调呢?它曾存在我们童年的每个日子。每天起床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爷爷奶奶的“方言腔”,走在街上,能听见卖油炸糕小贩用方言喊出的好听的叫卖声,和街坊邻居的孩子们追逐打闹时,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方言的声音。所以现如今,每一次回老家,听大人们用方言嘘寒问暖,我都会觉得很亲切,一种关于童年的最珍贵的记忆从心里慢慢升起。

  然而,现在,我却不得不说着流行的普通话,学着时髦的英语。我总悲哀地想,最悦耳的还是家乡的方言,但它生存的空间明显已被渐渐挤占,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许再过几个世纪,人们最终只能从记忆里寻找方言了。而老人们独特的家乡情怀,也只有渐渐埋没于老一辈人的内心。

  但是,现在的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方言,我心中的痛》蓝燕)

  【点评】思想深刻,是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亮点。作者透过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人对方言的情感态度的观察思索,深刻地剖析了方言渐渐被遗忘的原因,并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内心最深沉的痛。立意独到,情感深挚。

  突围角度三:层层剖析,深度挖掘探究“方言”消失的原因

  【名师支招】“方言”为什么会消失,使用方言的人群为什么越来越少,方言的使用范围为什么越来越窄?解答这一切问题,有一种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调查研究。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再以调查报告或者议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写作思路。这样写与其他人在立意角度上撞车的概率会很低。

  【佳作赏析】

  正在消失的方言

  □徐继烨

  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少小离家,年暮之时终于重返故里。此时,他虽然两鬓已斑白,所幸,从儿童的笑问中发现,他当年熟悉的乡音依旧未改。这让贺知章内心感慨万千,却总有些安慰。

  然而假如贺知章生活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内心还会有这样的安慰吗?

  答案可能会是否定的了。

  因为,幅员辽阔的中华土地上,我们的方言正在慢慢消失。

  比如,我们家族总共有15口人。其中,会说老家方言的人只有我爷爷、奶奶、爸爸、大伯、姑姑和叔叔6人。其余9人,包括我妈妈、伯母、姨丈、叔母、我、堂弟、堂哥、堂妹、表哥都只说普通话。虽然妈妈、伯母、姨丈、叔母都还对各自的家乡方言非常熟悉。但是,他们的方言各异,根本无法实现自由、顺畅、愉快地沟通。因而平时在老家,爷爷、奶奶、爸爸、大伯、姑姑和叔叔他们6人之间说话用方言,其他人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就会有些不高兴。因而,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就只好全部改成用普通话交流了。

  然而,我发现,其实爷爷、奶奶、爸爸、大伯、姑姑和叔叔他们说的闽南话也挺有意思。它与妈妈的东北方言完全不同。比如说,“人民”的“人”字东北方言读作“颜”,而闽南话读作“狼”,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误会,特别有趣。可是,这么有趣的方言为什么会渐渐消失呢?原因很简单,它无法让我们实现自由、顺畅、愉悦地沟通。

  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让我们都学会并珍惜这种颇为有趣的各地方言,使它们更好地伴随着各地域的文化一起延续下去呢?

  我认为,这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首先,我们大家都要像国宝大熊猫一样爱它,经常使用它。每个人都把身边熟悉人的方言学会,从心底重视它。作为地方政府,也要注意引导人们保护方言,注意保存搜集方言,编辑成书,以免消失。另外,在开展各种群体活动之时,多运用方言。

  让我们一起努力起来吧,把方言更好地延续下去,为民族文化添姿加彩!

  【点评】本文的亮点在于,论证由浅入深,渐次展开。文章巧妙采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出论述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又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组数据分析方言正在悄然消失的原因;然后,以一个闽南方言的故事凸显出方言的趣味性,委婉传达出对方言的热爱,最后水到渠成地在文章的结尾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方言。全文情味十足,并没有什么深奥的词汇,却让众多的言外之意,浸润于文字之中。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