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热考作家冯骥才新书《俗世奇人·贰》素材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冰舞 热度: 43793
  十多年前的一本《俗世奇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让大家记住了泥人张、刷子李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能人。如今这部书已畅销130多万册,书中的很多故事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有的甚至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考试试题。2015年12月初,冯骥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自己亏欠文学的时间太多。如今《俗世奇人·贰》再度横空出世,让书迷们十分期待。这部书是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俗世奇人·贰》,近距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天津卫的世事百态吧。

  各方评价

  @South: 初中的时候买了先生的《俗世奇人》,最近看到先生出了《俗世奇人·贰》,便毫不犹豫地下了单。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在整本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大,然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将一个个人物点染得鲜活了起来。这些俗世中的奇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靠油嘴滑舌为生,有的忠厚仁义,有的奸懒馋滑。同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既是俗世,又是乱世,而乱世,不只出英雄,平凡的人物,更有不凡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个人、一家店铺、一个时代的落幕。

  @oUPWEDpvindd:看到这本就又想到了语文课本里的泥人张。对老一辈的手艺人有种莫名的尊敬。通过他们看一门手艺。一直传承的手艺。

  @傅聪:《俗世奇人》这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书里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人物,为我们呈现了当时天津卫那块宝地的混乱,也显出了当时人们各自不同的能耐,也揭示了许多道理。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所见不到的,作者冯骥才将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的笔风有趣、耐读,充满了地地道道的天津味,使人读起来赏心悦目。

  作品简介

  《俗世奇人·贰》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它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里面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忠心为主却又生性倔强的黑头,聪明绝顶、神来之笔的神医王十二等,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另外,书中插图选用了清末民初一本记录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风俗的《醒俗画报》中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中的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作品特点

  特点1:很强的地域文化特点。文章许多地方采用天津地方方言写成,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

  特点2:中国古典韵味浓厚。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会让人想到“三言二拍”,带有中国古典传奇的韵味儿,在创作上他也看重一个“奇”字。冯骥才说:“这在中国过去不叫故事,叫传奇,所谓无奇而不传,如果你的不奇,你传什么?有什么可传的?说白了得让人想不到,但是你写的要很单纯,而且只有单纯的东西才能口口相传,因为最早是口头文学,后来才变成了文字的文学。”

  特点3:结尾让人啧啧称奇。既然是传奇,那么结尾就更应当有传奇的意味,让读者读罢有意想不到的感觉。而冯骥才也透露,如果小说没有想好一个非常好的结尾,他是不会动笔的,“我觉得写这样的小说结尾特别重要,人物的个性也很重要,与其说好的人物不如说是好的个性,但是得有一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可能是在某一个细节里,可能是在某一个情节里,也可能在某一个动作里”。

  作品背后的故事

  冯骥才感叹:我欠自己文学的时间真的是太多了

  这部《俗世奇人·贰》的初稿早在2013年国庆的假日里就写出来了。近二十年忙于遗产抢救,无暇写作,大部分小说都殁于腹稿中。每年只有国庆与春节的假日是空闲的,可以让位于我的绘画或写作。于是2013年的国庆,抓住那几天一口气写下这部《俗世奇人·贰》的初稿。此后整整一年都在为古村落的抢救奔波,再难找出时间来修改,每当想起这未竟的手稿,都会隐隐心急。近日腿疼休息些日子,得以来修改此稿,再不敢懈怠,我知道,我欠自己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改好此稿,于自己的文学也是一种补偿吧。——2015年3月19日

  为什么经常会被选作语文考试试题

  这跟冯骥才的小说风格有关,他的小说常常不点破主题,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多层含义。这就比较适合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考试试题了。冯骥才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一个桃核,桃肉别人吃的都好吃,但是吃完了就走了,把桃核扔了,用心的人就把它拿起来。有心的人就在桃核上面仔细琢磨,是不是还做点雕刻?更有心的人把桃核砸开了,发现里边还有一个桃仁。”

  悦读·名著剪辑

  精彩书摘1:

  黑头

  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绝不出院门,也绝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绝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辄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刨糟下桩,砌砖垒墙,很快四面墙和房架立了起来。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儿,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龇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火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嘛,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影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西边的房顶已经铺好苇笆,开始上泥铺瓦。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儿,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乎乎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名著解读:黑头一开始流浪,后被商大爷收养,一直十分懂事,且忠心耿耿。而也正是出于对主人的忠心,黑头对突然到来的生人十分警觉,甚至吓到了小孩子,面对主人的呵斥责骂,它一开始发怒,但最后竟选择一死来保存自己的尊严,让人无不叹息。一条狗的性格都如此倔强,想必天津卫的老少爷们儿们更是如冯骥才说的那样,“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从黑头的身上能窥见天津这一方热土上,人们那争强好面不服输的个性。

  精彩书摘2:

  鼓一张

  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板,妇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每到腊月,家家都把画拿到街上来卖,新稿新样,层出不穷,照得眼花。可是甭管多少新画稿冒出来,卖来卖去总会有一张出类拔萃地“鼓”出来。杨柳青说的这个“鼓”字就是“活”了——谁看谁喜欢,谁看谁想买,这张画像着了魔法,一下子能卖疯了。

  于是年年杨柳青人全等着这画出现,也盼着自己的画能“鼓”出来,这时候,全镇的年画好比在打擂。

  这画到底是怎么鼓的?谁也说不好。没人鼓捣,没人吆喝,没人使招用法,是它自己在上千种画中间神不知鬼不觉鼓出来的。这画为嘛能鼓?谁也说不好。就像唱戏的角,唱得好不一定红。这样,杨柳青就有句老话:

  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方。

  镇上有个做年画的叫白小宝。他祖上几代都干这行,等传到他身上,勾、刻、印、画样样还都拿得起来,就是没本事出新样子,只能用祖传的几块老版印印画画。比方《莲年有余》《双枪陆文龙》《俏皮话》,还有一种《金脸财神》。这些老画一直卖得不错,够吃够穿够用,可老画是没办法鼓起来的,他心里憋屈,也没辙。

  一天后晌,白小宝印画累了,撂下把子,去到街上小馆喝酒,同桌一位大爷也在喝酒,杨柳青地界不算太大,镇上的人谁都认得谁。这大爷姓高,年轻时在货栈里做账房先生,好说话,两人便边喝酒边闲聊。说来说去自然说到画,再说到今年的画,说到今年谁会“鼓一张”。高先生喝得有点高,信口说道:“老白,你还得出新样子呵,吃祖宗饭是鼓不出来的。”这话像根棍子戳在白小宝的肋骨上。他挂不住面子,把剩下的酒倒进肚子,起身回家。

  一路上愈想高先生的话愈有气,不是气别人,是气自己,气自己没能耐。进屋一见画案上祖传的老版,更是气撞上头,抓起桌上一把刻刀上去几下就要把老版毁了,只听老婆喊着:“你要砸咱家的饭碗呀。”随后,便迷迷糊糊被家里的人拽到床上,死猪一样不省人事。

  转天醒来一看,糟了,那块祖传的老版——《莲年有余》真叫他毁了,带着版线剜去了一块,再细看还算运气,娃娃的脸没伤着,只是脑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儿给剜去了。可这也不行呀——原本脑袋两边各一条辫,各扎一朵牡丹花,如今不成对儿了。急也没办法,剜去的版像割去的肉,没法补上。眼瞅着这两天年画就上市了。好在这些天已经印出一千张,只好将就再印一千张,凑合着去卖,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卖不出去认倒霉。

  待到年画一上市,稀奇的事出现了。卖花的人不但不嫌娃娃头上的花儿少一朵,反而都笑嘻嘻说这胖娃娃真淘气,把脑袋上的花都给耍掉了,太招人爱啦!这么一说,画上的娃娃似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于是你要一张,我要一张,这样三天过去,一千张像一阵风刮走,一张不剩。白小宝手里没这幅画了,只好把先前使老版印的双辫双花的娃娃拿出来,可买画人问他:“昨天那样的卖没了吗?”他傻了,为嘛人人都瞧上那个脑袋缺朵花的呢?

  可他也没全傻,晚上回去赶紧加印,白天抱到市上。画一摆上来,转眼就卖光。一件东西要在市场上火起来,拿水都扑不灭。他夜里玩儿命再印,也顶不住白天卖得快。几天过去,忽然一个街坊跑到他家说:“老白,全镇的人都嘈嘈着——今年你的画鼓了!”然后小声问他:“这张画你家印了几辈子了,怎么先前不鼓,今年忽然鼓了?”

  白小宝只笑了笑,没说,他心里明白。可往深处一琢磨,又不明白了,怎么少一朵花反倒鼓了?

  他盼着转年这张画还鼓着,谁知转年风水就变了,虽说这张画卖得还行,但真正鼓起来的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画店“义和成”的一张新画,画名叫作《太平世家》。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那张画也是没看出哪儿出奇的好,却卖疯了,天天天没亮,义和成门口买画的人排成队挨着冻候着。

  名著解读:《鼓一张》里,介绍了原汁原味的天津传统绝活儿,那就是杨柳青的年画。说起天津卫的土产、绝活儿,杨柳青的年画绝对是榜上有名,过年贴上一张杨柳青的年画算得上天津人过年的一大传统。年画家家印,每年鼓一张,白小宝酒后毁了祖宗传下的老版,却阴差阳错地印出了大家都喜爱的年画。看似不明白,其实很明白,因为大家都喜爱创新,喜欢新颖别致的东西,推陈出新才能有所发展,这或许就是“鼓”的精髓吧。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