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时间:2023/11/9 作者: 萧葑 热度: 43261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疾中药研究。经过反复的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听完介绍,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正是这些信息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截疟的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

  但是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来说依然是个严峻挑战。尽管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得不到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五千六百万到六千九百万之多。在大湄公河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一定能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阅读链接:2015年第22期82页科技前沿《为屠呦呦喝彩,为中国科学家喝彩!——2015年诺贝尔奖素材大餐深度解读(一)》,了解更多屠呦呦的故事。)

  [篇幅有限此乃精彩节选,上“意林作文”微信公众号(ID:zuowensucai)回复“屠呦呦演讲”即可阅读全文。]

  【人物速写·团队的力量】

  屠呦呦深知青蒿素的提取并非易事,仅靠她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成绩的背后其实是整个科研团队的艰辛付出。因此她特别表达对当年团队成员的感激之情,让世人铭记他们所做的贡献。正因为有这样一支能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团队,中医药的光芒才有朝一日为世界所瞩目。他们的团结,令人动容。

  【人物速写·敢于担当】

  屠呦呦之所以能在中医领域独领风骚,是因其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从进入中医研究所,被任命负责组建“523”项目课题组,她就“深感责任重大”,她兢兢业业,怀着博爱的济世情怀以及对中华医药文化的深深热爱,在早期科研环境条件下,她带领团队克服现实困难,最终踏入世人为之瞩目的荣誉殿堂。这是一种担当。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