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名师真题解析】
一、审析材料
物理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心脏是生命体的关键,它柔软,恒动,无坚硬的介质存在。心理学和哲学却告诉我们,柔软的心中有坚硬的东西存在。当然,这样说,只是一种比喻。说它坚硬,或许指人的顽强或固执;说它柔软,或许想赞美人的善良,抑或感叹人性的懦弱。
笔者坚信,“目中无物,心中无情,笔下无文”。有没有生活经验,有没有实际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了实际感受,有了生活体验,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了生活积累,再来做上海2015年高考题,就相对容易。上海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相同,通过一段简短的富含哲理的话,将考生引入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考生可以回忆,可以反思,也可以重新建构新世界。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考生的生活积累和才识学养都将得到比较客观而清晰的展现。
二、立意角度
1.从如何对待坚硬的角度立意。在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坚硬可以表现为坚持、坚守、顽强,也可以表现为固执、麻木、死板。不管哪一类哪一种表现,都只是一種现象,值得包容,应该冷静看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坚持、坚守、顽强,也会酿出错误或悲剧;固执、麻木、死板,或有可能取得喜剧性效果。从坚硬的角度立意,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表现内心的坚硬,思考如何建构和谐的自我。
2.从如何对待柔软的角度立意。对待人的善良或懦弱,也应该有不同态度。首先也要讲好故事,用故事来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善良或懦弱,表现一种宽容、通达的态度,文章品格自然高尚。再进一步,反思这种柔软,就如何建构和谐自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考场文章。
3.从偏执的角度立意。“心非木石岂无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人对事不能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向。再说具体一点,人都有偏执的问题。那么,大方承认这种偏向,或冷静观察和描述他人的这种偏向,也是一种较好的切入角度。仍然是讲好故事,通过故事来表现他人或自己的偏执,剖析如此偏执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开拓造就和谐自我的途径。
4.从和谐的角度立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一文一武,张弛有道;等等。表现在心态上,既要坚硬,也要柔软。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打折扣;可以坚持也可以灵活的地方,就放低身段,劝人向善,不把事情做绝。何时坚硬,何时柔软,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直接发表议论,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生机勃勃为目标。不以人为本,没有了生机,就是以和谐的名义,做偏执的事情。
三、如何构思
无论选取哪一种角度,都可以通过回忆和讲述若干故事来再现世界,表达观点。也可以通过针对具体事例或道理的辨析,反思现实世界中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指出其下潜藏的意识基础,分析其所以如此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虚构或组合变形的方式重建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察自己、观察别人、观察社会、观察现实世界,发现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引发新的反思和自我建构。无论是再现世界,还是直陈观点,都可以展现作者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展现写作技能,展现情感偏向、态度高低、价值观等级。
突围方向一:从和谐的角度立意——柔与刚不可失之偏颇
坚硬与柔软
□上海一考生
人无完人,任何人的内心都有一把双刃剑。题目里所说的坚硬,在我看来,或是一种对于万事万物的一成不变的准则,或是面对一切是非时的坚定不移的判断,或是对于客观的恪守,归根结底,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而与之相对的,人的内心也在不经意间有至轻至柔的震颤,“人生只有情难死”——可见感情对于人生的重要。
柔软的东西,不是对于那些理性准则的推翻,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剂。《傅雷家书》里有这么一句,“辛酸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眼泪常常是内心柔软的表征,柔软却并非一定让人丧失判断力。无独有偶,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道,“让卵石接近完美,不是用锤的打击,而是用水的抚摸”。用锤敲打卵石,是用常规的方法,在客观上改变卵石的外表。柔软是流动的水,是细细抚慰,却能以柔软的方式与坚硬和谐共处,又改变了坚硬。当然,那些柔软的东西偶尔也会影响自己的判断,甚至成为绊脚石。过分地同情反而会让眼泪迷住自己的双眼,无法真正地认识真相。最重要的是对影响度的把握。
不禁想起记者柴静主持的《看见》,节目里曾采访武威的一个服毒自杀者的女同学,深受打击后的悲恸欲绝使得女孩沉默,甚至对记者的目的产生怀疑和排斥。采访中柴静体现的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素质,更有作为女性的感性一面——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拭去女孩的泪水,告诉她自己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也有一个好朋友,但是有一天因故而再也不能上学了,起初自己也是如此伤心,但是后来明白了,“人总是要分开的,但有些东西永远在,就像课本上那一句,‘天涯若比邻”。悉心的抚慰让女孩渐渐敞开心扉,开始叙述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自杀真相随之浮出水面。此时,所谓纯粹的理性——“避免表演性采访”“一步步打听”等,都是纸上谈兵。这些坚硬的东西一旦拿出来,一定会伤害那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女孩。感情,或说内心深处柔软的那些东西,才是沟通的润滑剂。
作为一个媒体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天平,一方面要尽可能客观地提问、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则要从感情层面来体会,展现人性的温暖。只有追求平衡,才能使得一个个受访者说出真相,吐露真情,才能通过新闻来再现世界、感动人心。但是与此同时,在任何一个撰稿者面前,天平都极易倾斜。绝对的理性,往往难以亲近故事的主人公,更难以让他们客观陈述事实和生活的真相。认为任何一次采访都可能倾注记者的同情,“完全地将世界分为掌权者和侮辱者,将事件的发生归于某一个人,将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
不仅新闻写作如此,其他创作也如此。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演绎。在这个事件中,女主角爱慕虚荣,抛夫弃子,最终所托非人,卧轨自杀。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刻意丑化她,也没有过分美化她,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这一事件的本质,最后使得安娜的死亡超脱了新闻事件的本身,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这样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柔软,也表现了他别样的坚硬。
真相很难寻觅,过分的坚硬,和过分的柔软一样,都会失之偏颇,掩盖真相。在天平的两端,理性和感性的尺码应该对等、均衡。如此,方能达到和谐。
【高分权威解读】
1.论据恰当充分。傅雷、泰戈尔、柴静、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纷纷出场,他们或提供警句,或提供事例,帮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颇具说服力。
2.论证从容不迫。作者推崇理性与感性的和谐,行文也有条不紊,既不过硬,也不示弱。先引出论题,再徐徐道来,缓缓抛出论点,细细说理论证。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指点江山,只是静静地叙述,意味深长。
突围方向二:从偏执的角度立意——理解是化解心头坚冰的利器
柔软与坚硬
□上海一考生
好久没有回家了,这次回家感觉父母明显地变老了,一向穿着讲究的父亲变得邋遢了许多。破旧的拖鞋、长长的大裤衩、松松垮垮的衬衫使本来瘦弱的身体显得臃肿了许多。胡子似乎好久未刮了,灰色和白色的胡楂占据了父亲的脸庞。父亲确实老了,再不是年轻时那个脾气暴戾、性情急躁、大嗓门的农家壮汉了。看到这样的父亲,心头纵有再坚硬的冰块也该融化了吧,但我却想说:“不。”
从小我跟父亲的关系就很不融洽。三个姊妹中就数我的脾气最倔,为人最不活络,也最不听父母的话,为此常常惹他们生气,譬如父母让我出去买包烟,买袋盐,我从来没有爽爽快快地答应过,总是逼着父母发火了,才不情不愿,哭哭啼啼地去了,而姐姐和妹妹则是欣然前往。相比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人头攒动,我更喜欢待在屋子里一个人与文字为伴。父亲每每看到我抱着厚厚的书本,总会毫不留情地没收掉它们,批评我不务正业,习题不去做,酱油不去打,还抱着这些无用的书看呀看,没有出息!
父亲非常鼓励我们读书上学。“生在农村的孩子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上大学,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培养你们。”记得一年小年夜,因为没有考到100分,父亲竟把我和妹妹推到门外不让我们回家祭祖、过年。可是,后来姐姐上大学,我和妹妹也读了中学,田里的收成不好,家里的经济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东挪西借,勉强凑够姐姐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和妹妹的学费就没有了着落。妹妹还好,能跟自己的班主任说缓一段时间再交学费,我却非常认死理,觉得学生不交学费怎么能去上学,况且老师还会在班里点没有交学费的学生的名字,为了自己那点儿所谓的自尊,我就赖在家里不肯去学校。那时并没有想过,那么好面子的父亲也有自尊心,他苦苦求别人借钱的时候,面子会放在哪里呢?
后来,妹妹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供我们继续读下去了。村里恰好也兴起去南方打工的热潮,邻居家的女孩刚去一两个月就往家里寄钱了,家里孩子辍学打工的,没几年就盖起了小洋楼。被现实打败的父亲,被重重的经济压力压垮的父亲,被生活折腾得迅速老去的父亲,终于在我中考的前一天晚上对我张开了口:“别去了,回家帮帮你爸妈吧。”事后反思,父亲在说出这话的时候,是多么无力、无奈、疲惫和愧疚。但在当时,我自然无法理解父亲,也绝不会屈服于父亲,凭什么要我放弃,凭什么?
哭闹是单方面的,父亲默不作声。从此,与父亲长达三年的“冷战”拉开帷幕。父亲到了城里的建筑工地,我如愿以偿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见面少了,隔阂却更深了。高考前,母亲突然拿出父亲给我写的信,并偷偷告诉我,其实这些年,父亲一直有深深的愧疚。还没有读那封信,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三年来,对父亲的怨恨和恼怒,随着父亲的汇款单、托人捎带的新衣而慢慢消散。我也渐渐长大,慢慢发现这个世界的残酷和无情,开始理解父母的不易。内心那一度存在的坚硬的冰块一点点融化,化为水一样柔软而绵长的感动,无穷无尽地流淌。
现在,坐在这间明亮的教室里慢慢写这篇文章,我更能理解我的父亲,理解他为人的坚硬与柔软。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像他一样坚硬,也像他一样柔软。至于父亲,我不想让他老,我就是希望他脾气仍然乖戾,性情仍然急躁,嗓门仍然粗壮,就是希望。
【高分权威解读】
1.抓住细节,凸显主题。通篇文章用词朴素,感情真挚而克制,能够抓住若干细节,点到为止,又没有草率粗浅的毛病,含蓄地表现了父女两人的柔软与坚硬。两人的柔软与坚硬,既惊人相似,又各有特點,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首尾照应,巧设悬念。文章一波三折,开篇写父亲衰老,写自己倔强,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交代自己的倔强和父亲的隐忍,似乎完全照应开篇,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料,结尾再生波折,顿挫有力。最后一段,前两句刚刚表达刚柔相济的愿望,最后一句又突然转折,以任性的姿态,表达柔软的愿望,增加了意味,突出了情意,为读者带来惊喜。
欲看更多名师解析的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请关注意林8月上市的图书《意林2015高考作文真题解析、高频素材与满分作文》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8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