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价
我读过的最震撼的一部小说,我希望甚至是恳求你们,把《孤儿列车》列为你要看的下一本书。在未来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你都不会忘记它曾经带给你的感动。——《那不勒斯日报》
关于命运悲欢以及感人至深的友情,克兰以生动的叙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感同身受,久久不能忘怀。——《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人着迷……作者生动的笔触,让人仿佛跟着主角一起走过人生。看着同样渴望家庭归属的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惜,十分感动人心。——《今日美国》
一个关于失去、适应与勇气的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作者以充满同情的笔调,细腻地呈现美国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篇章,并反思当今社会的寄养家庭体系。——《图书馆杂志》
两位不同时代的主角同样承受着苦难,却又同样不屈不挠。这本小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最后让人陷在扣人心弦的结局里,久久无法自拔。──浪漫时代评论杂志首选大奖
名人赞誉
@美国作家 玛莉萨·桑多:我爱莫莉和薇薇安这两位严肃、不平易近人却又有着真性情的女性。两人的故事片段互相穿插交叠。跟她们一块儿踏上旅程,看到了这些我以前从不晓得的历史片段让人心碎,对家庭、家乡的孤寂更是揪心。
@美国作家 卡西·玛莉·邦奇南:作者将两个南辕北辙的人巧妙地拼在一起,一个是91岁的爱尔兰人,从困苦的乡村生活移民到纽约,然后又流落到美国中西部。另一位则是寄养家庭系统下的受害者。两人都从过往的孤寂和艰辛中挣脱出来。《孤儿列车》这迷人的故事一展开就扣人心弦。
@美国作家 凯瑟琳·肯特:两位主角坚强又勇敢,故事感动人心又难以忘怀。揭示追求归属、追求家庭、追求肯定都是人共同拥有的渴望,也是我们势必要踏上的旅程和追寻的目标。
@美国作家 莫妮卡·伍德:我爱这本书。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的历史面貌、高尚却可人的角色。《孤儿列车》让我心碎,却又让我庆幸自己识字。
名著简介
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被收养后再被抛弃,再到给另一家看孩子做杂活……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寄养”“抛弃”后,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在两个人的交往中,薇薇安寻回了生命中已经忘却的回忆,而莫莉也渐渐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
历史·故事背景
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地带弃儿人数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对策——纽约市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此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的美国南北战争,仅仅士兵死亡就达75万之多,9万人成为孤儿。一样的悲剧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时重演了,自杀率飙升了3倍,每年十多万人非正常死亡留下了很多孤儿。于是无数辆“孤儿列车”出现了,将这些孩子送到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火车每到一站,都有些人来选走几个孩子。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有些孩子过得不太好,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处境。
链接·同类书籍——绘本《开往远方的列车》
编者:[美]伊夫·邦廷
插图作者:[美]罗纳德·希姆勒
内容简介: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的负责人查尔斯·罗林·布莱斯,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故事中前往西部的十四个孤儿,也都梦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这些孩子不得不接受一个一个陌生人的打量、牲口市场一样的评头论足,然后被漠视被筛选被抛弃。每个孩子都将会面对不同的人生,是福是祸,是团聚还是别离,谁都无法预测,只有藏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温暖着往后的日子。
中国评论·美国版《平凡的世界》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自强不息仍然是时下年轻人最需要的,《平凡的世界》简单地讲述了一个个在平凡的世界里进行着不平凡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这正是它穿越时空仍然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孤儿列车》讲述一段一样重要但已渐疏远模糊的历史,一样通过不同时间线索、不同人物在相互穿插、交融叙事,一样呈现一个简单却深入骨髓不变的人性,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与震撼。即使在语言风格上,《孤儿列车》与《平凡的世界》也非常相像,语言描写朴素而平淡,富于哲理又不失幽默俏皮,注重语言的时代与地方色彩……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就像是一杯清水,给茫茫浊世带来了几分清凉与慰藉。
句子迷·名著好句
1.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换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2.也许幽灵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但我别无选择。我要么借此宽慰自己,要么轰然倒下,为失去的亲故痛断肝肠。——薇薇安
3.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相遇。——薇薇安
4.当薇薇安谈起任由陌生人摆布的滋味,莫莉点点头。她太了解压抑自我、迎合他人的感觉了。过上一阵儿,你就再也分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了。你对别人的一星半点善意感激涕零,随着年岁渐长,又变得将信将疑。如果没有回报,别人为什么要帮你?话说回来,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没人会理睬你。你多半会见到人性最恶的一面。你发现大多数成人会撒谎,大多数人只顾自己;你会发现,对某些人来说,你对他们有多少用处,他们才会对你有多少兴趣。
【悦读·名著剪辑】
精彩书摘1:薇薇安和莫莉的初次见面
她推开房门,眼前是一间洒满阳光的大客厅,可以望见窗外的一片碧波,室内摆放着落地书架和古董家具。一位老太太坐在飘窗旁的靠背扶手椅上,身穿黑色羊绒圆领毛衣,青筋密布的双手叠在怀里,膝上搭着一条羊毛格纹毯子。
两人走到老太太身旁,特瑞开口说:“莫莉,这是达利夫人。”
“你好。”莫莉说着,遵照父亲以前的教导伸出一只手。
“你好。”老妇人说。握在莫莉手中,老妇人的手又干又凉。她是个精神矍铄、手脚纤长的女人,长着窄鼻子,一双目光锐利的褐色眼睛好似鸟儿般明亮敏锐,肌肤薄得几近透明,卷曲的银发在后颈绾成了一个发髻,脸颊上零星散落着一些浅浅的雀斑,双手和手腕上青筋密布,眼周长着一些细纹。她让莫莉想起了在奥古斯塔天主教学校里念书时遇到的修女嬷嬷,那些修女在某些方面显得无比老迈,在其他方面却又不可思议地年轻。跟修女们一样,这个女人身上隐隐有种专横的气质,仿佛她已经习惯随心所欲。难道不对吗?莫莉心想,人家确实习惯了随心所欲嘛。
……“你可以叫我薇薇安,我从来就不喜欢别人叫我达利夫人。我丈夫已经不在世了,你知道吧?”
“很遗憾。”
“没必要遗憾,他是在八年前死的。总而言之,我已经九十一岁了,昔日故人没几个还活着。”
莫莉不知道如何回应:如果告诉某人他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老,那算是有礼貌吗?她并没有料到对面这个女人已经九十一岁了,但话说回来,她也不太认识年纪大的人。爷爷奶奶在她爸爸妈妈年轻时就已经去世,外公外婆则从未结过婚,她也从未见过外公。她所记得的唯一一个祖辈——外婆,在莫莉三岁时死于癌症。
“特瑞告诉我,你是被寄养的。”薇薇安说,“你是个孤儿吗?”
“我妈妈还活着。但是……没错,我认为自己是个孤儿。”
“不过严格来讲,你并不是。”
“我觉得,如果没有父母照料,那你愿意怎么叫自己,就可以怎么叫自己。”
薇薇安端详了她一会儿,仿佛在掂量这种想法。“有道理。”她说,“那跟我说说你自己吧。”
名著解读: 看完了全书再返回来看莫莉第一次见到薇薇安的时光,薇薇安优雅地坐在大客厅里等待莫莉,这一幕就像被岁月定格一样美好。但是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薇薇安的优雅,而是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的薇薇安,依然保持着这份淡然的从容和优雅。
【悦读·名著剪辑】
精彩书摘2:薇薇安的回忆
“我是索伦森先生,是儿童援助协会在本地的代理人,负责安置‘孤儿列车上无家可归的孩子。通常来说,安置都进行得很顺利,大家也都满意。但很遗憾的是……”他摘下眼镜放进前胸口袋,“有时候也会有些不顺。”他望着伯恩太太,我发现她的米色丝袜又一次抽丝,眼影也花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找地方安置。”索伦森先生清清嗓子,“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点点头,尽管我并不确定自己真的明白。
“很好。赫明福德有对夫妇……嗯,其实是赫明福德镇外的一家农场里……想要一个你这种年龄的女孩。那一家有父亲、母亲和四个孩子,那对夫妇的名字叫威尔玛·格罗特和杰拉德·格罗特。”
我扭头向伯恩太太望去,她正凝视着不远处的某个地方。尽管她从未对我格外和善,但她竟然要抛弃我,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你不要我了?”
索伦森先生的目光在我们身上徘徊:“情况很复杂。”
就在我们说话时,伯恩太太飘然走到窗边,拉开蕾丝窗帘远眺大街,远眺着乳白的天空。
“我相信你一定已经听说了,目前日子不好过。”索伦森先生接着说,“不仅是伯恩家,很多人家的处境都很艰难。而且……嗯,他们的生意也受了影响。”
正在这时,伯恩太太突然放下窗帘转过身。“她吃得太多了!”她大喊道,“我不得不给冰箱上锁!再多也不够她吃!”她伸手掩住面孔,一溜烟奔过我们身旁,穿过走廊,跑上楼梯砰地狠狠甩上门。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范尼说道:“那女人好意思说这种话。这姑娘已经瘦成皮包骨了。”她又说:“他们甚至没有送她去上学。”
索伦森先生清了清嗓子。“嗯,也许这样对大家都好。”他的目光再次落到我身上,“我听说格罗特夫妇是好心的庄稼人。”
“四个孩子?”我说,“他们干吗还想要一个?”
“据我认为……也许不一定对,我还没有见过他们,因此都是些传闻,知道吧?但我听说格罗特夫人又怀孕了,她想找个人帮着带孩子。”
……
我听着索伦森先生的话,边听边礼貌地点头,却难以集中心神。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躲进内心深处。明知自己无人怜爱,无人关怀,永远是个局外人——这是多么悲惨的童年。我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苍老十岁。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名著解读: 你的孤独无人知晓,你的痛苦我无法分担。被当作货物一样地送来送去,甚至当成垃圾、累赘一样地被抛弃,薇薇安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心门关闭,学着伪装,不再相信这世上还有美好。她经受的这些痛苦,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依然为她祝福,更为她经受苦难却一直保有的优雅和善良所感动。
【悦读·名著剪辑】
精彩书摘3:薇薇安与莫奈的和解
莫莉碰碰薇薇安的肩膀,她的双肩在丝质开衫下显得弱不禁风、瘦骨嶙峋。她稍微转过身,微微一笑,眸中泪水盈盈,一只手慌乱地伸向喉咙,伸向了脖子上的项链,上面挂着克拉达十字架(小手紧握着带冠的心形:那是爱、忠诚、友谊)。一条离家又归家的路,永远没有尽头。从卵石遍地的爱尔兰海边小村来到纽约的一间公寓,再登上一辆满载孩子的列车(这趟列车经过片片田野,全速驶向西部),最后在明尼苏达州度过了一生。而此时此刻,距离当初已近百年,她与她的项链来到了缅因州一栋老房子的门廊上。
薇薇安踏上了第一级台阶,略微有些踉跄。所有人一股脑儿向她奔去,仿佛一帧帧慢镜头:正在她身后的莫莉、台阶底下的贝卡、车旁的杰克,正迈过石子路的莎拉,就连特瑞也沿着大宅绕了过来。
“我没事!”薇薇安说着一把攥住栏杆。
莫莉伸手搂住她的腰。“当然啦。”她低声说,她的声音颇为沉着,心中却百感交集,不禁隐隐作痛,“我就在你身后。”
薇薇安微微一笑。她垂下目光凝望着贝卡,小女孩正用大大的褐色眼眸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
名著解读: 这一辈子,薇薇安一直守护着自己胸口的吊坠,那是祖母留给她的家族符号,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能借此找回些许的存在感,永远不曾忘记起步的地方。那是她与过去的有机连接,也是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一个人尽管一辈子都在告别,但总有些东西,会留在生命里,幻化成了成长,支撑着自己继续向前走。一个个生命在路上相遇,薇薇安遇到莫莉,最终一同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