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放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行走于旅途,你会看到天下的美景;行走于书海,你会收获知识的力量;行走于社会,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请以“行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体自定;④书写规范,字数600~9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思路点拨
从“行走”的本义上看,就是一个背包,一双脚,一颗心,一条路;从“行走”的比喻义上看,就是不甘平庸,不畏艰难,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用双脚辟出一方天地。这道话题作文里关于“行走”的这个排比句,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写作方向。你可以写自己行走于自然风景,若能将景物描写得美如画卷,文章定会美不胜收;你可以写自己行走于书海课堂,若能够将诗词典故信手拈来,语言定会文采斐然,美得让人惊讶;你也可以写自己行走于社会,在曲折的经历与感人的故事中挖掘生命的哲理。无论选择何种内容,都得注意结构的安排与语言的表达。因为行走是一个过程,你得在文章中讲清你在行走中看到的美丽风景,得挖掘出行走之后的收获与感动,也就是说,文章最好有一个由事及理、由浅入深的过程。注意了这点,行文结构自然会严谨而漂亮。在此基础上,要学会美化语言。恰当地引入景物描写,或许能够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若能够引入与写作内容相关的诗词或哲理名句,文章还会呈现出理性的美感与思想的深度。
原文再现
走过水墨江南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1213班 刘永昌
轻轻地打开眼前那一卷沧桑的江南画卷,总会想起一些人,想起一些事。(开篇的这段文字,没有紧紧地扣住“走过江南”这一主线。)
放眼江南大地,像极了世人心目中的妙龄少女。一片片的杨柳,是她轻风中扬起的青丝;一道道的堤坝,是她云鬓上别致的发卡;浅浅的绿草,是她如月的蚕眉;细细的溪泉,是她多情的泪花。她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像是一首婉转的歌谣,美得让你不忍离去。(文字虽然很美,却与开篇所言的江南的“人”与“事”没有联系起来,内容有些脱节。)
在花红柳绿的原野上,我看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日,画卷那么鲜活;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采莲女的笑容何其纯真;我看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色,满山的红叶在笔端飞扬;我看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天,银色的世界更显几分娇美。在汨罗江边,我看见了汩罗江边的那位诗人,他的双眼虽然写满了忧伤,脸上虽然堆积着失意,可滔滔江水没有让他失去“上下而求索”的意气。那些人,那些事,让我牵牵绊绊,难以割舍。(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充满着诗情画意,可内容有些混乱。前后内容之间缺少过渡。)
有人告诉我:“江南,如今是用来怀念的。”听到这话语的那一刻,我的心痛真是从心底涌起,久久不能抚平。缓慢前行,画卷上又出现了一位文人,他生活在江南荒野,却也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来过这里,你才会懂得,他的脸上为何总是挂着笑容。我也记得,曾梦见有人沐浴着如水的月华,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也记得,梦见自己静夜独坐,沉浸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意境里,千年的文化在这朦胧烟雨中荡漾开来。可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又猛然发现,烟雨江南中乌衣小巷的青石板似乎已经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也不知道,在雨的哀曲里,能否再与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悄然相逢。(如果说“江南,如今是用来怀念的”是这一段的总起,后面表达的又并非完全是“怀念”之情,且内容与上文也有脱节之嫌。)
江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追寻你的脚步,如同追寻我的摇篮,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一帘幽梦。(这段文字看似与开篇相映,内容却并无关联,无法收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诊断报告
初读本文,你或许会禁不住惊叹文章之精彩。纵览全文,无论是词句的表达,还是诗词的引用,均自然流畅、信手拈来,完全具备了一类文的特点。可要是问你,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思路如何,想表达什么感情,或许又说不上来。
本文的失误,主要表现在行文结构的不严谨。一是文章与标题联系不紧密。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是写作的航标。可纵观全文,各段落几乎是各自为政,虽然写的是与“江南”有关的人与事,却没有展示“走过”这一特点,内容较为混乱。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安排不科学。说到底,文章写的是江南之人事与江南之情理,可读完文章之后,读者却是一头雾水,无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看不清哪里是写景,哪里是写人,哪里是写理,思路极不明确。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由于“厨师”制作不精心,浪费了这些“美味佳肴”。
升格时,可侧重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紧扣标题,建立一条主线。我们不妨按原文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画家”“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诗人”“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哲人”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此安排结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而美不胜收了。二是优化结构,上下讲究呼应。建议将原本凌乱的内容,按以上三个点,进行科学的整合,按“景—人—理”的思路,先将写景的内容放到一段,再将写历史人物的内容放到一段,最后一段引出自己对江南的感慨。另外,还有必要对开篇与结尾的文字进行修改,让两者巧妙呼应。如此一来,文章结构不仅会严谨巧妙,还会闪现出夺目的光彩。
升格文章
走过水墨江南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1213班 刘永昌
我生活的江南小城,应该是水墨画的故乡。她的美,定会让你不忍离去。打这里走过的人,总禁不住惊叹:出门有风景,入眼皆画卷。(“走过”与“画卷”两个词语,扣住标题,定下了行文主线。开门见山,写作思路明确。)
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画家。
溪流环绕的田野,是我的书桌;四时变换的风景,成了我的参照物。在花红柳绿的原野上,我看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日,画卷那么鲜活;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景,采莲女的笑容何其纯真;我看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色,满山的红叶在笔端飞扬;我看到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冬境,银色的世界更显几分娇美。当我轻轻挥动手中的笔墨时,哪里分得清是我的墨香,还是田野的清芳。(按由总及分的思路行文,可谓脉络清晰。更值得一说的是,分述的内容,以江南之景为重点,突出了“美如画卷”的特点。)
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诗人。
轻轻地打开眼前那一卷沧桑的江南画卷,总会想起一些事。望着静静流过身旁的汨罗江水,不禁会想起那位双眼写满忧伤与失意的诗人。忆往事,看今朝,我不禁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缓缓前行,出现在眼前的是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摘果实,品佳肴,你会不禁吟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来过这里,你才会懂得,苏轼的脸上为何总是挂着达观豁然的笑容。你或许会惊叹,那些诗词为何会来得如此自然,如此让你难以割舍。(别致的行文方式,让结构变得美如诗行。更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炫才,而是巧妙地表达出了历史人物给自己带来的诗情画意。)
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哲人。
有人告诉我:“江南,如今是用来怀念的。”听到这话语的那一刻,我的心痛真是从心底涌起,久久不能抚平。我记得,月华之下,聆听着“清泉石上流”的潺潺声,偶尔会想,生命之水终将流向何方?在山野之间,沉浸于“雨中山果落”的意境里,千年的文化在这朦胧烟雨中荡漾开来。可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又猛然发现,烟雨江南中乌衣小巷的青石板似乎已经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也不知道,在雨的哀曲里,能否再与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悄然相逢。(三个部分,前者重在写景与人,此处则引了对文化江南的思考,这种由浅入深、由景及理的表达,将行文结构的美感展示得极为精妙。)
江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追寻你的脚步,如同追寻我的摇篮,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一帘幽梦。有人说,天下水墨似江南;我却想问:何日江南又如画?(在回应开篇的基础上,引出发人深省的反问。上下浑然一体,内容顿然生色。)
升格简评
升格文与原文相比,除了几处细节的修改之外,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然在结构上一番别出心裁的完善之后,效果却迥然不同。文章紧扣标题,以“行走”为线索,在“行走在江南,我仿佛成了画家”等三个并列段中巧妙引出,从三个角度由浅入深地展示了江南不同寻常的美感,全文有如一线串珠,结构极为精彩。对每个部分的叙述与描写,由总及分,不枝不蔓,语言充满着诱人的文化底蕴。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在对江南底蕴的追寻中引出的“何日江南又如画”这一反问,展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忧患意识与思想高度。
升格启示
通过这次升格训练,你或许会懂得,文章的结构远远不止“三段式”或“总分总”那么简单。如何布局,还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想要获取高分,在结构上至少得注意三点:一要做到“思路巧妙”,这种巧妙,或许是美丽的线索,或许是自然的过渡;二要做到“结构严谨”,这种严谨,或许是情与景的配合,或许是事与理的交融;三要做到“条理清晰”,这种清晰,或许是材料详略的安排,或许是首尾呼应的出彩。简而言知,我们的作文,不能满足于将故事讲述完整,还得在结构上展示出别致的美感。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1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