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避免考场作文思维浅表流滑

时间:2023/11/9 作者: 细笔淡墨 热度: 31083
  黄硕

  一、“浅表流滑”病——你的作文有没有

  阅卷中发现,大量作文给人的感觉是轻飘流滑,发掘不深,被阅卷老师形容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表现在审题立意上,或就事说事,不知由此及彼,缺少横向联系;或信马由缰,随意生发,缺乏纵向深化。行文始终,思维均停留在问题表层,在众所周知的几个大道理上盘来绕去,或者只满足于现象罗列和呈现——这就是典型的解题思维浅表流滑现象。

  “浅表”“流滑”,虽然说法不同,但从大量考场作文实际看,二者是同一思维缺陷的产物,实在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因为“浅表”,谈不下去,往往“流滑”;囿于“流滑”,无法深化,无奈“浅表”。阅卷老师对此深恶痛绝,往往将其打入“冷宫”——三等以下。请看两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不少同学一看到“悲剧”二字,于是侈谈人生悲喜剧;一看到材料中的“悲剧”和“快乐”,于是浅表地理解为这是“不同的人生态度”,然后在行文中大谈特谈“要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不屈服于命运,面对挫折,要乐观豁达,态度决定成败”之类的看法;一看到材料中的“没有得到”和“得到”,马上就肤浅地勾连“得与失”,然后在行文中广议“得与失”的转化;一看到材料中两个名人的两段话,一悲一乐,思维立马定位到“要从不同角度”“要换位思考”“要敢于表达不同观点”。

  考生的论述展开,满足于在一两个被自己错认的所谓“关键词”表面,径直给出几个空洞流俗的“怎么做”作为分论点予以回答。然后就以叙代议,以例代析,大话连缀,陈词滥调。于文表“滑行”而不愿或无力拓展深化,只能越“滑”越远,令人厌烦。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有个小男孩生日时收到一样礼物——一面小鼓。他很喜欢,每天不停地敲打着,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一段时间后,大人们都非常气愤地对他说:“不要再敲了,我们受不了了!”然而他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有干劲,每天敲鼓的声音更大了。一天,邻居中的一个叔叔找到小男孩,轻声对他说:“你这么喜欢这个鼓,难道不想看看鼓里面到底有什么吗?何不打开来看看?”从此,邻居们再也听不到吵闹的鼓声了。

  这是某市高三毕业班联考质检的作文题。且录两篇习作的说理脉络。

  遇到困难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十分重要。

  那么,我们让思维转弯的方法是什么呢?应当多思考;应当找出其矛盾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遇到困难请转弯》)

  另一学生的说理脉络则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

  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源于不同的需要。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有各种个性,所以要站在不同立场上想问题。——《站在不同立场上想问题》

  单就这些标题与中心论点看,与材料不能说没有关联,有的还切得比较紧,但在展开议论的过程中,所言太泛,没有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作为支撑,且观点循环,没有实质性拓展深化,议论也就只能是“空洞外的循环”——流滑浅表了。

  二、病因诊断

  1.你“刨根究底”地“追问”“审问”了没有

  这话老生常谈,还是要谈。一些同学,因为时间紧,思维习惯不好,读材料时,发现一个语词比较眼熟,便立马停留在这个语词上,围绕语词,不断进行表态式回答,高谈阔论;或者,看到两个对立的语词,便大谈二者之关系,而忘了关涉材料中的其他内容和所指,从不追问几个“为什么”。

  假如,在前例中,看到萧伯纳的话,不要眼睛只盯着“得到没得到”这两个词语,而要先把眼光落到整个句子的问题上。比如,学生若能追问“为什么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就觉得人生是悲剧”,然后在内心里试着作出有一定深度、张力和“文化味”的思考和回答:因为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所以会“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为伊消得人憔悴”,想得却不可得,甚至努力去得仍未得,可以想见为此你肉体上、精神上都备受折磨而痛苦,人生能不悲剧吗?

  学生若能再追问“为什么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人生还是悲剧啊”,就有挑战了,但也可以尝试作出类似的思考和回答:“因为得到了,所以就满足了,满足时快乐,但这种满足的快乐,常常转瞬即逝,很快就又会感到空虚无聊;空虚无聊后又会产生出新的欲望,新的想得到的东西,而又不得或又不得不去求得,肉体、精神再次进入新一轮痛苦折磨,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折磨着、痛苦着,所以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仍是悲剧!”

  不这样周密深入地追问和思考,思维能深刻吗?

  2.你的思维被“关键词”捆住了没有

  材料作文指导,无不强调审题要抓“关键词”,这本没错,但“关键词”往往只是一个思考的线索或方向,与主旨、立意的提炼归纳往往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不少同学审题,脑子一根筋,只抓“关键词”而罔顾其他,造成审题失误,立意浅表。

  如2014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材料: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这个材料,反复仔细甄别,方可大体琢磨出比较重要的词语,即所谓的“关键词”——“能力”,但它本身并不构成主旨或立意,至多是个话题,而撇开材料文字内容的前后联系和限制去妄谈话题,恰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因此,“能力”只能算作思考问题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或角度。在此之上,联系其他词句内容加以思考,你就会发现,作文并不是要你泛议空论“能力”,而是要你思考保护区为何禁止人们给动物喂食,即分析“保护区禁止人们给野生动物喂食”与“能力”有何关系,于是可能顺利提取如“溺爱只会使你丧失能力”“成长,请溺爱让路”等准确的立意。

  你还必须知道,并非所有材料都有“关键词”,上述题例就没有所谓“关键词”。又如山东2014高考作文材料: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同样没有“关键词”。而一些考生抓住其中的“窗子”,或“图画”,或“雅”等字眼做文章,都被判为偏题离题。根据《山东省2014年作文评分标准》的说法,“对这则材料的理解,抓住其间的任何一个词进行静态分析,都不可能合乎立意”。要整体阅读,综合分析,在题意上,抓住不同的人或一个人面对同一幅图画,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意义及内涵,揭示不同的原因,进而由解释原因过渡到如何改变,即“看到—为什么—如何改变”,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三、矫治“浅表流滑”病,送你两“金针”

  1.谨慎勾连

  浅表化问题怎么解决?除了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和认识水平外,考前短期强化训练中,则亟须灌输和养成这样一种意识:作文审题构思阶段,适当放慢“勾连”的脚步。

  这里所说的“勾连”,是指阅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分析至确立文章主旨论点阶段的各种快速“联想”“联系”,以及“联想、联系后,用来表述立意的词句”的活动。“放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策略,就是不让思维一味地“踩西瓜皮”“滑翔式”前冲。具体主要是指,确定表述分论点的文字时,不过于轻率匆忙地给出词句概念或者下结论,而是在该停处适当慢下来或停一下,稳一稳,然后环顾“四周”,寻觅“更佳处”,定点钻探、深化。

  为什么考场如此紧张,还要停一停?因为考生往往确定立意或写好分论点时,感觉文思泉涌遏制不住,许多准备好的句子和观点齐涌心头需要发泄发挥,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研究,于是不假思索就开写。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良思维和表达习惯,当事人还往往并不自知,而愈演愈烈,加上有些同学写字潦草,速度又快,当这几样非常“不幸”地结合在一起时,其许多“观点”不受约束地就被“勾连”而“流泻”出来,让人招架不住。比如看到“宽容,便想都不想地理解为“包容”,看到“自由”,便一股脑地理解为“完全不受约束”,等等。一开始就定位不准,匆忙破题,展开分论点论述时,同样草草阐释,或人云亦云,流于俗套,浮泛空洞,武断下结论。这样的不断随意“勾连”“画等号”,怎能不流滑浅表?

  2.定点钻探

  定点钻探是一种可靠的方法策略,就是围绕论点和分论点一个个准确深化、个性化解读。为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现将前文第一、第二两个引例分析中所涉正确的定点钻探思维套路大体分析展示如下。

  第一个材料: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转折递进→正向思维。

  例一的思考分析过程,应该先是正向思维,分析“为什么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是悲剧”。然后逆向推理,分析“为什么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也是悲剧”,逆向推理中,又包含思维的转折层进,正向思维:先是承认“得到后的满足”,然后顺势推导出“满足后的空虚无聊”和“新欲望”,再次回到第一轮问题的循环中。

  这个多次转递层进中,反复借助因果(“因为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所以会‘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条件关系(“无论你怎样‘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想得却不可得,甚至努力去得仍未得”)等关系推理,逻辑严密,结论可靠。

  进一步分析材料中周国平的话,亦为类似套路,只不过其思维方向顺序作了个倒置。先逆向思维:“为什么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人生仍很快乐?”然后正向思维:“为什么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人生很快乐?”事实上,材料中给出的周国平的话,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给出了我们追问和思考的方向“因为没有得到,所以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在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因为得到了,所以你就可以品味和体验”,在品味和体验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快乐和美妙!这同样也借助了因果、条件关系进行推理。

  至于对两者整体把握后能否得出契合的立意,实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思辨要求:既要分析出萧伯纳的这段话主要是看重“结果”得出人生有两大悲剧的结论,又要分析出周国平这段话主要是看重“过程”得出人生有两大快乐的结论,同时还要把两段话观照起来思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是悲剧还是快乐取决于你重视结果还是重视过程。至此,同学们就完全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诠释了:“我认为幸福快乐重在过程中”;“我认为幸福快乐既要看重过程,又要看重结果”;“我认为幸福快乐只与内心相连,无所谓得到和不得到;无所谓结果和过程。刹那即永恒,当下快乐即快乐,活在当下!”都是符合材料含意的。

  第二个材料:正面思维(直接判断)→反面假设→推出结论。

  例二中,如果作者能够聚焦到某一特定的领域或话题来发表议论,则说理浅表虚浮的毛病或可戒除。比如以下提纲:

  标题:成人的机心 童真的大敌

  (1)孩子的童真、好奇乃至因之派生的些许顽劣、懵懂,大人应有足够的宽容,简单与粗暴的教育方法并不可取。

  (2)即便遭逢孩子做出的让人“受不了”之类的事,大人也应以合乎健康人性的智慧去引导,切莫让狡狯的机心沦为童真的大敌。

  (3)面对可爱的童真童趣,成人当应本着真、善、美的心灵去呵护;但愿生活中少一点“破鼓消声”的诡计,多一些循循善诱的耐心。

  这样的说理脉络始终聚焦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呵护童真、好奇,如何对待孩子天真的顽劣等)这一具体的点上来论辩探究,从三个具体方面讲述道理,从而使说理具有较充分的针对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定点钻探”。认真分析这个思考过程,就会发现,你同样先得有正向思维,指出对待孩子顽劣、懵懂,“简单与粗暴的教育方法并不可取”的理由,是足够地宽容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好奇。然后进一步反面假设,即使遭逢孩子更出格的行为,大人也应该用智慧去引导,而不能伤害童真。最后推出结论,面对童真童趣,大人唯有呵护,耐心,不用“诡计”,方能弘扬真善美。

  当然,定点钻探还有一些方法,因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我们要牢记古人说的,做学问,要“审问之,慎思之”。既要“一个劲追问”,也要“放慢节奏”——在关键处必要地停一下,环顾、审察,然后认真慎重思考,得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或结论。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