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平均工作时间60个小时,祖充还嫌不够,要求每周工作100个小时。这样的“孜孜不倦”,他的解释是: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恶补”。
当年因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奖,就读于广西柳州高中的祖充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大学第一年,他便选修了最难的数学分析课。原想在这一领域里大显身手,没承想,每次考试却是“节节败退”——将一半的精力都花费在数学分析课上,最终也只拿到了80分,相当于全班的平均成绩。发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仍收效甚微后,在大三选专业时,祖充“回归”到了物理专业。但两年的耽误,使祖充的物理成绩在同学们面前“自愧不如”。要想胜人一筹,就得“恶补”。
于是,祖充就像血吸虫一般,成天泡在图书馆里或者是教室里,他要把之前耽搁掉的课程补上。大三这一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专业课和外语的学习上。这样的“恶补”没有白费,最终他被保研进入交叉信息研究院,并师从从美国回到清华任全职教授的姚期智先生。
姚先生有个远大的量子计算机梦:在清华做出属于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现实中的祖充似乎离这个梦远了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计算机和物理两个学科知识的量子信息研究。计算机学科方面的知识,祖充还未涉及过。
没涉及过,就得从头再来。这一年,祖充将近600页的《算法设计》一书中的习题做了近一半,并写出了电子版的习题答案,他还挤出时间,旁听了许多计算机课程,硬是让计算机与物理量子信息研究“同步”起来。
2011年,刚开始研究生学业的祖充作为负责人,带着几名本科生开始搭建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实验室。那时,祖充每周有60多个小时花费在科研上,研二便有了论文成果。
祖充有点飘飘然了,以为是自己勤奋的结果。
每周工作60个小时,就算得上勤奋了吗?2013年3月,哈佛的访学经历彻底改变了祖充的看法——哈佛学生科研工作状态的“疯狂”,每周工作100个小时。
在哈佛大学教授M.Lukin的实验室里,学生从早上9点便开始工作,直到凌晨1点,敲开所有实验室的门都会发现有人还在工作,甚至有同学直接把牙刷带进实验室,困了便一头“钻”到光学平台下睡觉。
回到清华的实验室后,祖充要求自己:争取达到每周工作100小时,将时间上的差距“恶补”回来。因此,祖充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不是哈佛的学生比我们优秀多少,是他们花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时间比我们多!如果在科研时间上不少于他们,我们不比他们逊色。
正如祖充所说,“恶补”也让他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几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了1篇论文,在物理学顶级杂志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3篇论文……并获得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被网上传为“学神”级人物。
行进的路上,不可能事事顺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有缺失不可怕,“恶补”之道才是上上签。与其说人生是一场“恶补”,不如说人生更需要“恶补”!
【人物速写·勤奋成才】
祖充一直是充电的状态,一再给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从最初的每周平均工作60小时到后来的100小时,经过几年的努力,祖充成为了“学神”级人物,说明“天才出于勤奋”永远是至理名言。
【人物速写·恶补之道】
拥有聪明大脑的人也要懂得节约时间,有良好学习条件的人也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用恶补的方式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取得成果。不过恶补也有“道”,就像祖充,在发现自己在数学分析上花了太多时间后,他及时调整自己,恶补耽搁的其他课程,最终胜人一筹!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9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