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人·人物剪影
【人物简介】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历经晚清、洪宪、北洋、民国、共和国五朝。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建立《汉语拼音方案》,推动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还有“周百科”之称,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如今的他仍笔耕不辍,百岁过后,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链接:与爱因斯坦面谈
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爱因斯坦的学术我不懂,我的专业跟他又不一样,就是普通的朋友……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我一窍不通。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随便。我们在银行界,穿衣服都很讲究,他在大学里,大学的风气跟银行不一样,大学教授穿衣服马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还没有我讲究。他没有一点脾气和架子,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我们侃侃而谈,没有任何架子。他不是講话滔滔不绝的人。(摘自周有光《百岁口述》)
【人物评价】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先生是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论学术思想他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周先生所以能够这样,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从世界来看中国。
@王生洪(复旦大学校长):杨国亮、周有光等九位百岁老校友,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周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晓平(周有光之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爸爸说过,观察自己的一生要跳出自己。后来他的确跳出了自己。他从中国人的识字问题,到世界文字发展、比较文字学,进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研究结果出了三本书。他对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系统地把知识组织起来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名人·“错位”的人生
周有光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十岁入学,1918年升入中学,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为同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却因家道中落只能上师范学院,不料他竟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但圣约翰的学费太贵,在亲友的资助下,他才得以入学。本以为自此他的人生能一帆风顺,无奈却频频“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他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周有光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但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 50岁改行
年过半百,很多人都会以“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为由,过着下棋喝茶的老年生活,但周有光50岁的时候,却做了一件冒险而大胆的事:改行!他扔下自己已有所建树的经济学,一头扎进了陌生的语言学中。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回忆起自己在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工作的那段经历,周有光还不忘调侃说:“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因为在他提出的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的基础上,历时三年研究建立的《汉语拼音方案》迄今都近乎完美,没有漏洞。除了在《汉语拼音方案》上的贡献,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其他领域也硕果累累。
2. 80岁重新开始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算年龄。从1980年开始,周有光开始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位委员之一。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可以说,“周百科”的称呼实至名归。如今的周有光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但这位“世纪老人”仍笔耕不辍,百岁之后,先后出版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他还幽默地说:“上帝太忙,把我忘记了。”如今,110岁的周有光不但坚持看书、写作,他还关心时下最热门的事情,在旁人眼中,他依然在“与时俱进”。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说周有光“心态很好,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素材速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继摩西奶奶之后,周有光再次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人的潜力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所以,只要你心中有梦,只要你想改变,就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肯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就能改变现状,走向充满希冀的未来。
【适用话题】重新启程;追逐梦想;付出努力
第一名人·美满的婚姻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于2002年逝世,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结束长达8年的爱情长跑,结为夫妇。谈起两个人的恋爱过程,周有光说,与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他和夫人相濡以沫70年,“我们也吵架,但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确实,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至今,人们谈起这对情深伉俪的美满婚姻,无不羡慕,真真是才子佳人,“两老无猜”!
链接:张家四姐妹
张家四姐妹祖籍合肥,其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即周有光夫人;三姐张兆和因沈从文的追求,名声最响,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成为名编辑,嫁给文学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才华最全,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张家姊妹个个多才多艺,走出去,一人便是一道风景。
第一名人·心平寿自长
喝茶:妻子张允和在世时,上午下午周有光都会和她一起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举杯齐眉”。喝茶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周有光曾说,“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简单生活:周有光一直坚持他的“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饮食上,很多荤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穿衣服也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怎么会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就是周有光现在的简单生活。
不生气:周有光曾说,“我们对财产都看得很淡,觉得是身外之物。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周有光过去有很多年的失眠症,不容易睡着。后来特殊时期被下放到农村,失眠症反而治好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周有光也常常以此为例子劝诫大家,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素材速用】“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不仅是周有光的长寿之道,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处世之道。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不顺之事,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都应该努力做到“不惊”“不怒”,心平气和,泰然处之,才能安然度过。
【适用话题】应对灾祸;心平气和;不生气
第一名人·文字剪影
连襟沈从文
□周有光
1955年我到了北京,沈从文也在北京,我们就经常来往。而解放前,因为我在国外,与他没有什么往来,沈从文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生于湘西凤凰,那儿直到今天都比较闭塞,更不用说当年。但是他家是书香门第,后来慢慢衰败。他小时候阅读了很多古书,但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为找工作糊口,当了军队里的一个文书员。当时绝对很穷,他就把箱子当桌子在上面写字。在“五四”时期,北京、上海出版了很多译著,特别是外国小说,这些东西引起了沈从文的很大兴趣,也使得他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后来,他想办法进了北京,“乡下人进城了”。但是他了不起的是,什么都是靠自修成才。他没有进过新式学校,不懂英文,但是他大量閱读了法国译著,自己写的小说很像法国小说的味道。我想起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够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就能成才,否则就不能成才。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