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福建,但我在深圳长大,在那度过了十几年,一直到高中,才回来福建读书。深圳,一座我既爱又恨的城市,在那里,我是一个外地人。
当你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异乡,你会遭到本地人的排斥,他们总有一种理由想让你“回你的老家去”。他们带着骄傲,守护着自己的城市,警告一个又一个外来者。
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工业园区,这里有许多工厂和外地人。我拥有着深圳的居住证,所以我得以在这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读的学校,与本地人读的学校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出了学校,就有区别了。村委特地安排了一辆接送本地孩子的校车,免费。我家没车,深圳禁摩托,我当时还小,不能独自搭公交,学校又不允许未满12岁的学生骑单车,我的噩梦从此开始。
本地人生活有补贴,老人小孩子都有。年纪大点的人不用做事生活也有保障,便专门护送他们的孙子孙女坐校車,校车座位塞进那么多人,确实有些拥挤。但每次还是能空余几个位子。爸爸便去村委会央求,希望校车能载我上学。也许是爸爸的诚恳打动了他们,交了一部分钱后,我便被允许去和本地孩子一样搭校车了。
年幼的我在校车里体味尽了人间辛酸。
刚开始是厌恶的眼神,不久后不再顾忌,毫无掩饰,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汹涌而来:“现在外地人都来坐校车,位置本来就要不够了,唉,真不知道是交钱了没有……”虽然是用本地话讲的,从小在深圳长大的我还是听得懂。我憋住眼泪,十分委屈。爸爸听说后,马上出门,拿回来一张红色的发票,是坐校车的费用,上面盖有村委的章。我把它放在校卡套里,挂在胸前,就像他们把保平安的符挂在孩子身上一样。这张纸让我周围安静了好久。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表弟也上小学了,表弟也有张跟我一样的发票。有天早晨,我跟表弟上了车,把书包放在座位上然后去买早餐。回来时候,书包已被扔到地上,位置上坐着一个本地老妇人和她的孙女。老妇人大红上衣,顶着一头卷发,满脸厌恶好像吃到了苍蝇。她开口便骂:“哼,我们没座位坐你们还想坐,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外地人,这车还要不要开了!”脏话劈头盖脸地打来,我和表弟始料不及,站在那里哭了。司机走过来帮我们安排座位,劝了那老妇人一句。她仍没有停止的意思。她那副尖酸刻薄的模样,她的语气腔调和躲在她背后的那个一脸害怕的孙女的模样,我至今记得。我一路哭到学校,表弟也是。
我不想再坐校车。我哭过,闹过,但看着大冬天的,父母推着单车费力上坡的背影,我又继续回去,听着她们的冷嘲热讽。
这份人情冷漠,我从小就感受到了。我清楚地感觉到有一堵厚厚的墙将人群分成了两类,虽然那时候的我不太明白这堵墙是怎么来的,但我从心底渴望,有一日它能消失,让老人的慈爱和宽容,孩童的单纯和欢笑,能够温暖融合,毫无芥蒂地在一起。
【点评】作者用辛酸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幼年随父母漂泊时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人性恶的一面,又触及深刻的社会现实,读来感同身受。白描手法的运用,形象地再现了作者遭受不公平对待时,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笔触细腻,感情饱满,将要溢出时又有收回,使文章张弛有度。可贵的是结尾不忘升华,探求本质,写出美好希望。这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记叙文,从语言、立意、选材等方面都值得借鉴。
☆本文适用考场仿真试题
请以《我在 (地名)的日子》《距离》《公平》《淋雨的日子》《我最 的城市》为题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