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取巧与踏实 真才实学 以信为本 业精于勤
冯桂芬算是晚清牛人了,师从林则徐,他是古文骈文大家,李鸿章手下的笔杆子,又是近代改良主义先驱人物,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主张“中体西用”。
然而,就是这么个大文化人物,居然在读书方面被咸丰皇帝训过好几回。《南亭笔记》记载,冯桂芬是道光二十年进士,不久任翰林院编修,在南书房值班。有一回咸丰皇帝来南书房,随口问冯桂芬:“你下班之后都有什么消遣?”冯桂芬为了表示自己很勤奋,就回答说:“读书”。咸丰又问读的什么书,冯桂芬觉得应该说些经典来让皇上高兴,于是回答“读的是《汉书》”,结果这一答,就被咸丰逮住了,因为咸丰那段时间正在读《汉书》,兴致一来,就要跟冯桂芬讨论《汉书》中关于匡衡“说诗解颐”的典故。
匡衡是西汉名相和《诗经》研究专家,也就是那位“凿壁借光”的孩子,他解说“诗经”不只是停留在学问方面,还能解答人生的困惑,破除人生的忧愁,让人开口而笑,所谓“解颐”也。
不曾想冯桂芬未曾读过这一章,只好含糊应答。咸丰很生气,将他打回原籍去读《汉书》,三年后再来述职,相当于停薪留职去读书。
冯桂芬回家,“优游田里”三年,没把读《汉书》的事放在心上,他以为咸丰皇帝日理万机也没把这事放心上。等到他期满回京城后,咸丰一见到冯桂芬,就问:“尔非奉旨读《汉书》者乎?”冯桂芬惶恐不已,只好硬着头皮说这三年一直在努力读《汉书》,咸丰又考他:那你说说“党锢之祸”这起事件当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
冯桂芬又傻眼了,幸亏他还模糊知道此事发生在东汉桓帝时期,冯桂芬只好又硬着头皮回答:“臣在家里读的是《汉书》,‘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记录在《后汉书》里,我还没有去翻书呢。”言下之意就是说皇上您没给我布置这个任务。
“皇上面试你,你还挑三拣四?”咸丰又怒了,又命令他回家读《汉书》。这回冯桂芬不敢马虎了,低着头在家里老老实实读了三年《汉书》,当然包括前后《汉书》。这番用功还真让他的学问得到提升,不仅了解了史实,还增长“经济”才能。正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向咸丰回报读书成果时,咸丰却已经驾崩了。
冯桂芬很惆怅,在同僚们面前也站不住脚,因为大家都嘲笑他“奉旨读《汉书》”,因此也无心为官,回到家里潜心学问,终成一代大家。“奉旨读《汉书》”对成就一代改良大家和学问大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素材分析】六年间,冯桂芳因《汉书》两次被咸丰训斥,看似是因为时运不济,细思量:这是他为取悦龙心随口妄言,“优游田里”不思前车之鉴的必然后果。当他因“奉旨读《汉书》”羞于在朝为官时,毅然回乡潜心学问、勤于苦读,终成大家。其实,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能在跌倒中反思,能在挫折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都应以信为本,专注、勤奋,“言必行,行必果”。
(特约教师 王胜强)
NEW视野
只有一心向学、勤于苦读的人才可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爱好读书,而且读书成瘾。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