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被分到安阳市文化局写地方戏曲——豫剧。在旁人眼里,文化局工作是个挺好的差事,可是李樯却说那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他长久地处在一种彷徨中,只觉得通往未来的路断了。然而父母却觉得他不务实,好高骛远。
他也试着写小说和散文,曾试着投稿,却杳无音信。这一度让他怀疑自己。直到有一天,母亲的老朋友来访。近七十岁的老人,骑着自行车,把一沓极厚的稿纸递给他,一个八九万字的剧本,全部用毛笔小楷誊写。老人坚信自己的心血定会是个伟大的剧本,之所以找他,是因为他在文化局做编剧,可以帮着把剧本推荐给导演。老人的出现吓到了李樯,他问自己:“老人的现在会不会是自己未来的一种征兆?执着于与想象中的风车斗争,丧失了现实的成功与欢乐。”他恐惧成为那样的人。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辞职。
1996年,他重回北京,成了真正的北漂,没有房子、没有户口,在一家报社当编辑。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舍弃或者付出给予他慷慨的回报,反而让他饥寒交迫。近一年的时间,他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进入编剧这个行业。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只要有机会就写。帮人当枪手,被中介骗,找朋友借钱又被冷落……不会电脑,不会外语,除了写之外,他实在没有其他技能,可是现在就连写也让他产生了怀疑。因为没机会让自己觉得行,也没人认为自己行。他觉得自己留在北京等于虚度年华。1999年深秋,落魄的他坐上了回老家的临时加班车,车上几乎都是民工,他突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们都是被生活湮没的人。”
尽管现实很残忍,但是他还是心有不甘。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以编剧自居,总得有部作品。不管这个作品能不能被拍成电影,他要自己一定去完成它,也算是给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折腾一个交代。就这样,他开始写起《孔雀》。不承想,《孔雀》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顾长卫导演将该剧本搬上了银幕,2005年,电影《孔雀》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孔雀》声名鹊起之后,李樯作为编剧才转向职业化。之后,他开始创作《立春》,又捧回了诸多桂冠。2013年,由他执笔的剧本《致青春》,又使得赵薇成功转型打入导演界,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有人说,他作品里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卑微,经常遭遇挫折,却怀揣理想,执着,不肯轻易放弃。正如他所说:“生活再不堪、再不容易,如果命运没有安排你死的话,一定是有你活着的意义。”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今年,他与许鞍华导演再度联手推出新作《黄金时代》,对于黄金时代,李樯的理解是“未到来的”和“已逝去的”。对于已逝去的,我想正是他一朝成名前的那段漫长路上所遭遇的痛苦煎熬,就像他后来所说的:“人要有担当痛苦的能力,才能享受幸福。”对于未到来的,我想正是《立春》中所表现的让“每个人仿佛都一夜之间春心荡漾”,就像美国的黄金时代来临时,每个人,不论卑微,都挥着锄头要去淘金。
【人物速写·舍与得】
“树挪死,人挪活。”有时,舍弃也是一种大智慧。李樯毅然舍弃“铁饭碗”坚持做编剧,尽管过程曲折,甚至一度落魄,但是,可能正是这一次勇敢的放弃,才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人生机会。生活中,有时一个并不华丽的转身,却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人物速写·追梦】
如果李樯在最初遇到困难时就选择放弃,如果他在落魄时没有坚持写剧本,那么编剧对于他而言,就永远只是个梦。追寻梦想的道路,没有坦途,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才有实现的可能。
(特约教师 董选辉)endprint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