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所有脆弱情感的颂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outman 热度: 30984
  米兰·昆德拉是所有文艺青年避不开的话题。已是85岁高龄的米兰·昆德拉再次提笔写了最新小说《庆祝无意义》,此时距离他的上一部小说《无知》已经十年有余了。《庆祝无意义》作为米兰·昆德拉在长达10年空白之后的新作,短短一个多月在法国已重印5次,销量超10万册。法国RTL电视台评论称,这是“昆德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结束小说创作的时候,给予我们最大的惊喜,更惊喜的是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的小说”。

   J

  【剪影·作家印像】

  成名经历:“功勋奖”小说家成名的背后——他也曾四处摸索

  米兰·昆德拉的父亲是音乐学院的教授,童年时代,他就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

  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发表过一系列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之后,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后,才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曾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等多个奖项,并在1995年被捷克政府授予国家最高奖项——功勋奖。

  作品风格:梦幻的叙述和朦胧的美学意境

  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他不仅十分迷恋这种叙事技巧,而且应用得得心应手。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糅进自己的小说中,加上卡夫卡式梦幻的叙述方式,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糅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悦链接* 什么是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用来区别基本上已经定型的独白型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需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就如同《庆祝无意义》中主角们出场时那样:“这是六月,早晨的太阳露出云端,阿兰慢慢走过巴黎一条马路。他观察那些少女……”——阿兰出场;“阿兰正在……思考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拉蒙就在离卢森堡公园的博物馆面前……”——拉蒙出场;“拉蒙……选择在公园里闲逛,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达德洛正在上楼梯,去他医生的诊所。”——达德洛出场;“……一小时后,在夏尔家……”——夏尔出场。每一个人都是主体,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会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文学意义:轻灵之笑与沉重之思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现代社会中悖谬无处不在。置身于世界的荒谬性当中,米兰·昆德拉能做的就是揭示他的荒谬性,保存人性中仅有的一丝尊严。正如评论家所言:“昆德拉用他的笔触摸到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隐秘,他同时用他的笔点醒了人类在历史舞台上演的种种荒谬剧。”

  中国的“米兰·昆德拉热”

  在现今中国文艺青年视野里的外国著名作家中,米兰·昆德拉可以说是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掀起“昆德拉热”以来,不仅至今负有盛名,并对从普通读者到作家、批评家等各个文化层面都产生广泛影响。可以与其比肩的,大约只有美国的福克纳、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日本的川端康成等少数几位了。昆德拉的吸引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手法。他围绕“轻与重”“肉体与灵魂”“忠诚与背叛”“记忆与遗忘”“媚俗”“玩笑”等基本词,加以音乐性,使得他的创作可以自由地融小说与散文于一体,无法抗拒地吸引着文艺青年们,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

  *趣链接* 今天你文艺了吗

  文艺青年的牛X之处就在于,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淡然地轻视一切大众,努力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身为文艺青年,听音乐绝对要听小清新、小另类;旅游专挑冷门的地方,最好是听都没听过的小镇或是古镇;米兰·昆德拉、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等作家的书是家里的必备摆设品;拍照的时候永远只呈现给镜头最经典的半张脸,一定要做害羞、颓废状……总之,文艺范儿就是要与常人不一样!今天,你文艺了吗?

   Y

  【悦读·作品简介】

  【内容介绍】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非常喜欢7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七章的结构。《庆祝无意义》是一本很短的长篇小说,只有35千字,可以在短短的2~3个小时内看完。作品是昆德拉典型的七章结构:主角出场、木偶剧、阿兰与夏尔经常想念母亲、他们个个都在寻找好心情、一根小羽毛在天花板下飘、天使堕落、庆祝无意义。事物本身无法赋予自身任何意义。是我们,在无意义中寻求着意义,并为找到的所谓的意义而庆祝 。

  一出无意义的木偶剧

  【作品文摘1】

  “时间过得飞快。幸亏有了时间,我们首先还活着,也就是说:被人控诉、被人审判。然后我们走向死亡,我们跟那些人是我们的人还可以待上几年,但是很快产生另一个变化:死的人变成死了很久的死人,没有人再记得他们,他们消失在虚无中;只有几个人,极少数极少数几个人,还让他们的名字留在记忆中,但是由于失去了真正的见证人、真实的回忆,他们也变成了木偶……”

  素材运用关键词:时间;死亡;回忆

  赔不是的人

  【作品文摘2】

  阿兰独自在工作室里,感到肩膀一直隐隐作痛,心想前天路上那个女青年把他撞得那么利落,应该是存心的吧。他忘不了她用刺耳的声音叫他“白痴”,他又听到自己哀求说“请原谅”,接着应声的是“傻瓜”。又一次他又莫名其妙地请人原谅!为什么总是这种愚蠢的赔不是的反应?这段回忆他摆脱不开,觉得需要跟人说说话。他给玛德兰打电话。她不在巴黎,她的手机关机。他拨夏尔的号码,一听到他的声音,他就道歉:“不要生气。我心情很不好。需要聊聊。”

  “来得正好。我心情也不好。但是你,怎么一回事?”

  “因为我跟自己生气。我这人为什么碰上什么总觉得是自己错?”

  “这不严重。”

  “觉得或不觉得自己错。我想问题都在这里。人生是人与人的一种斗争。这谁都知道。但是这种斗争在一个多少说是文明的社会里是怎样进行的呢?人不能够一照面就互掐。不这样做,那就试图把罪过耻辱套在别人头上。能够嫁祸于人的人总是赢家,承认错误的人总是输家。你走在路上,一心在想自己的事。迎面来了一个女孩,仿佛世界是她一个人的,左右不看一眼直往前冲。你们撞上了。接着是弄清真相的时候。谁接下来吼别人,谁接下来道歉?这是一个典型的情境:事实上,两个人都既是撞人者又是被撞者。可是,有一些人立即自发地把自己看成撞人者,从而像是有罪的人。另外有些人自发地总是把自己看成被撞者,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利,准备着指控别人,让他受罚。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你道歉还是指控他?”

  “我,肯定是道歉的。”

  “啊,我的可怜虫,你因而属于赔不是的这拨人。你想用你的赔不是来息事宁人。”

  “当然。”

  “你错了。谁道歉谁就是在宣称自己有错。你若宣称自己有错,你就是在鼓励另一人继续侮辱你、揭发你,公开地,直至你去死。这是第一声道歉命中注定的后果。”

  “这倒是的。不应该道歉。但是,我宁可世界上大家为什么事都毫不例外地、无用地、过分地道歉,道歉得大家难以应付……”

  “你说这话的声音好凄凉啊!”阿兰惊讶地说。

  素材运用关键词:道歉;真相;荒诞

  生活的本质就是无意义

  【作品文摘3】

  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这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认出来,还应该爱它——这个无意义,应该学习去爱它。

  素材运用关键词:勇气;生活的本质

   J

  【经典·同类素材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内容简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题目本意是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并不仅仅是一部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探讨爱的真谛。

  精彩书摘:

  1.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来生再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马上经历,仅次一次,不能准备。

  2.夜间,墓地里布满星星点点的烛光,仿佛众亡魂在举办儿童舞会,是的,儿童舞会,因为亡魂都如孩子一般纯洁。不管生活有多残酷,墓地里总是一片安宁,哪怕是在战争年代,在希特勒时期,斯大林时期,在所有的被占领时期。——很多白发老人也有着孩童般的纯洁可爱。

  3.爱情并不是通过欲望而体现出来的。——我想起了中国古诗中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是一睁眼,就能看到沐浴在晨光中的爱人的脸庞。岁月流逝,让我们互相陪伴。

  速用模范·轻与重: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生活在别处》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表现了一个诗人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

  精彩书摘:

  1.也许你会认为你诗作中某个充满魅力的场景或形象是你理性推理的结果?根本不是:它只是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的,突然,出乎你的意料,这形象的创造者不是你,而是存在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某个在你的内部写诗的人,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无所不能的意识流,如果说这意识流选择了你用来表达的小提琴,这并不是你的才能,因为在这意识流中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2. 真正的生活,是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你那样的生活。

  3. 所谓名誉只是你的虚荣在感到饥饿而已,名誉是镜子里的幻觉,名誉只是为这群明天不再的观众上演的一幕戏而已。

  4. 只有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

  速用模范·生活在别处:我们总是情愿或不情愿地为自己勾勒一幅人生的草图,我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幻想。我们常常在白日的梦中聊以自慰,得到解脱,或者仅仅是逃避。我们总试图在自己勾勒的人生远景图中充当主角,我们甚至为了白日的梦想而疲于奔命。我们总是希望明天的生活可以靠近自己的梦想,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而我们,则希望把它变为美丽的理想生活。

   J

  【他说·名家论坛】

  弗朗索瓦·里卡尔:用撒旦的视角阅读昆德拉

  尽管形式单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却是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最为苛刻的作品之一。在这里,我用“苛刻”这个词,是用它最为激进的意义,我想说的是,读他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挑战。全身心地投入这本书,默认它,它就会把我们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远比我们开始所能想象得要远,一直拖到某种意识的极限。阅读在此时真正成了一种摧毁。

  *微链接*

  弗朗索瓦·里卡尔: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近十五年来一直研究米兰·昆德拉著作,并多有作品问世。《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是其系统研究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专著。

  ▲莫言: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

  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故事情节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微链接*

  莫言,原名管谟业,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红高粱》是其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