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堆散乱的珍珠,只有用彩线串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项链。同样,写作中,各种素材只有用一条线索贯穿,文章才会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这就需要运用“一线穿珠”这种写作技巧。
所谓“一线穿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先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它将一组精选的材料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这条彩线可以是物、事、人,也可以是时间、空间或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有了这一条“彩线”的制约,选材构思便有了思路和方向,行文也便轻松自如。更为关键的是,文章由于有了作为线索重复出现的关键字、词、句,就形成了比较匀称的文章结构,使文章一线贯通,形成一泻千里、奔流通涌的艺术效果。
【技法详解】
技法之一 以人物为线
此种技法就是把人物作为全文材料串联的彩线,或人物的身份变化,或所见所闻所感,或人物一句个性化的话语或典型性的行动等,再串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环境中的生活片段,就能组合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入港口,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盼于勒)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赞于勒)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见于勒)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躲于勒)
简评:
整篇文章以于勒这一人物来组材,依据其经济状况的不同,写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既突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又显示出大师运用线索构思艺术的匠心。
同样是以人物为线索,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文又与此不同,该文是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材料:“我”看到酒店内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我”看到孔乙己在酒店内的活动,“我”最后一次看到他到酒店喝酒……孔乙己的活动通过“我”的眼见耳闻展现在读者面前,材料的推出就显得有序而有条理,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误区警示:
1.人物性格要统一。作为线索的人物,要注意性格的统一,所串的片段,各个侧面都要相互协调。
2.人物要关联全篇。作为线索的人物,应该能关联全篇,不一定是主人公,但一定是能左右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
技法之二 以事件为线索
此种技法就是以中心事件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文章的所有材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同时,叙事过程中涉及的人、景、物,也都应紧扣中心事件展开,这样,读者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进而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整篇文章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分别是:
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的主人。判定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是“敲竹杠”。判定根据:有人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贱坯子”;“原告”受到伤害,要教训狗的主人。判定根据: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第四次判定:称狗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判定根据:有人说:“没错儿,是将军家的!”
第五次判定:“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判定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判定根据: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简评:
围绕着“狗咬人事件”,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而对狗的称呼及态度变了整整六次。这些变化,都以狗的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变化,整个事件前因后果明晰,在变化中,人物性格也便鲜明突出。
同样是以事件为线索,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线索运用又有新的特点,线索“散步”不仅是文题,更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文章先交代“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接着介绍“散步”的过程,再写一家四口祖孙三代“散步”的乐趣和分歧,最后写“散步”路线的解决和感悟,处处都紧扣“散步”,步步推进,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误区警示:
1.要交代六要素。中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不能突兀。
2.突出中心事件。中心事件要详写,要突出,次要事件可略写,详略要得当。
技法之三 以情感为线索
此种技法是以作者的情感或情感转变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憎恶)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不佩服)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 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敬意消失)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新的敬意)
简评: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者在行文中,紧紧抓住“我”对阿长的情感这一点来选材,用“憎恶—不佩服—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感激)”的情感来贯穿,因而虽然写了七件事,但繁而不乱,阿长的形象鲜明突出。
同样是以情感为线索,魏巍的《我的老师》在线索设置上又呈现出另一种特色。整篇文章作者选材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总的基调线索之下,文中写了七件事,但杂而不乱,回忆、依恋、思念,条理清楚,感情真挚,是线索设置的另一种方法。
误区警示:
1.情感变化要鲜明。即作者前后的情感要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往往是写作的重点。
2.情感变化要合理。感情变化要注意合理过渡,自然衔接,否则会给人以突兀之感。
3.感情基调要恰当。选材都应以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基础,不可偏离。
技法之四 以实物为线索
此种技法就是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借助于这一事物来组材,通过交代这一事物的来龙去脉,以展现主题,表达情感。
例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哪!”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待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我知道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简评:
整篇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这一器物,从妈妈追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写“我”回忆自己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送羚羊木雕的缘由,最后在父母的逼促下,“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一个羚羊木雕,牵出了两代人不同的观念,引人深思。围绕这一事物,作者巧妙地将顺序、倒叙、插叙融为一体,布局全篇,使全文跌宕生姿,引人入胜。还有的文章,如小思的《蝉》,物不仅是线索,作者还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写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事或抒发某种感情。
误区警示:
1.实物不够突出。写作中没有让实物反复出现,起不到线索的贯穿作用。
2.实物脱离情节,写作中实物和情节关联性不强,脱离情节,可有可无。
技法之五 以时空为线索
此技法就是依照时间的顺序或空间的转移来组织材料,展现人物活动、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景致的变化。写作中一般常用一些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来推进故事情节。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百草园)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过渡)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在三味书屋)
简评:
整篇文章,从文题中就能发现作者是回忆了两个地点的生活情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文章采用空间顺序;百草园的经历是上学前的欢乐,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上学后的经历,从时间上来说,又有先后之分,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说,文章又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由此,也可以看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误区警示:
1.以时间为线写成流水账。写作事无巨细,平均用墨,无侧重点,似流水账。
2.以空间为线不注意转换。空间的转移要通过立足点的不同来转换,不确定立足点,很容易造成叙事写景的混淆。
【写作思路】
采用“一线穿珠”写作,可按如下方法构思:
1.确定中心,明确方向。写作,都是有一定的中心和写作目的的。要采用这种手法,首先要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和写作方向,确定自己写作的中心,为下文多元选材做好准备。
2.选好线索,多元选材。明确中心之后,还要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提取相关的素材。生活丰富多彩,能够运用到文章当中的素材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发现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确定行文的线索。记叙文中,可作为线索的有时间、人物、空间、实物或思想感情,选择什么样的线索来贯穿,要做到心中有数。
3.行文有方,凸显线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读者了解自己文章的抓手,写作中要借助一定的技巧凸显这条主线。或者采用并列式构思,或者巧用时间、空间贯穿;或者将事物在文章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或者运用表达情感的词语,交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只要凸显了这条主线,读者才会一目了然。
4.珠联璧合,结构完整。采用“一线穿珠”方法写文章,在结尾处还要让线索和中心相交会。可借助于议论抒情,或者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
【佳作展示】
(2014年济南中考满分作文)
一个夏日的早晨
□一考生
那个早晨,芙蓉花开满了树,是什么变得不一样了。——题记
这个早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伴着铃声准时四点半起床,匆匆地洗漱,草草地咬了几口面包,便拿着书包冲了出去。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徐徐清风温柔拂过我的脸庞,像情人的呢喃,潮潮的薄雾挂在我的嘴角,田野里站立的树木在朦胧中苏醒,晶莹的露珠躺在娇嫩的花瓣上,眨着眼睛。可这些我都无法顾及,因为我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研究出来。
我一边疾步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辅助线该画哪里?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一惊,原来是一朵芙蓉花,哪来的?我抬头看,那竟是一树的芙蓉。我惊呆了,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为何我天天走过这里却没有发现?这时,一阵风吹过,清雅的香将我扑了满怀,让我硬生生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对这棵芙蓉最初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那时的班主任陆老师最喜欢的便是这芙蓉花。小萝卜头般的我和好友阿林、阿伟,总是在老早的时候,便在这棵芙蓉树下守着。只要一有花开,便一人一根木棍,把这位“芙蓉姐姐”请到一个水晶瓶里。装满后,便送给比花还美的陆老师。因为这个,我们曾被一个看管的爷爷追着跑,于是我们便改变了战略。我们还是在芙蓉树下等,等花被风吹下,便扑过去小心翼翼地捡到瓶子里。这样的等待,明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那时有花香,有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芙蓉一般的笑脸,竟一点也不觉得。
浪潮涌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却有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因为我恐惧地发现,记忆中的笑脸竟变得模糊不堪,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天啊,我干了什么,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可我竟整整将它尘封三年,吝啬得不肯花一分一秒去想它,只因那繁重的学业……
那个夏天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一棵熟悉却陌生的芙蓉树下,任凭铃声不停敲打,任凭双眼泪如雨下。
又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将三个装着芙蓉花的水晶瓶分别放在阿林、阿伟和陆老师的门前。清晨和煦的阳光给它们染出了淡淡光圈,那叫做回忆。
——后记
简评:
一朵砸在头上的芙蓉花,勾起了作者过去在此芙蓉树下发生的童真故事,勾起对朋友、对老师的温馨回忆,考生巧以芙蓉花为线索,串起了生活中个性的材料,表达对过去岁月静美的留恋和讴歌,生活气息浓厚。不仅如此,芙蓉花这一线索,还使作品展现出一个诗意的世界,让情感有了诗意的承载,因而作品的人物和情感就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0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