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孤独 理解 作品与现实
要纪念加西亚·马尔克斯,无论多么隆重都不为过。奥巴马、克林顿和普京难得一致地都表示了丧失世界文学大师与挚友的哀悼。
网上有人拿《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说事,以讹传讹,获取关注。但有多少人还记得,“百年孤独”的“孤独”是怎么一回事呢?是马尔克斯当年作为一个二十出头愤青的孤独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青为之共鸣的孤独?还是今天在网络上网游人的孤独?
都不是。如果我们信任作家才是自己作品的终极阐释者,我们应该记得马尔克斯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题目就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他那篇演讲几乎没怎么谈到文学更没谈到个人的孤独感,谈的就是欧洲世界对第三世界的不理解和后者的被孤立状态。更早更赤裸的一次表述出现在1967年,两位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马尔克斯和略萨的一次对谈中,论及对《百年孤独》的理解,马尔克斯直言:“过去我以为孤独是人性共有的,但现在我想这可能是拉丁美洲人异化的产物。”
1982年的获奖演说,马尔克斯继续发挥:“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是拉丁美洲这个巨大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异乎寻常的现实中的各色人等,都很少求助于想象,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了使生活变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这真是给推崇“魔幻现实主义”的人一记耳光,想象和魔幻,不过是马尔克斯的旁技,在更多访谈里他强调一个普通拉美老百姓阅读他的小说并不会觉得魔幻,因为他完全忠实于拉美现实。
且回到《百年孤独》看看,孤独的隐喻以两个相似的意象出现:冰块与镜子。冰是隔绝、沉默与冷酷的,而镜子甚至无限复制这种隔绝……在马尔克斯的那个当下,这座镜子城市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它在世界的遗忘、强邻的压榨、独裁的禁锢中陷入孤绝。渐渐地它成为《百年孤独》结尾所说的“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其实这句话里的孤独,更接近死灭,孤寂。其实“百年孤独”原文里的soledad,除了孤独还有“偏僻之地”的意思,也许译作孤寂更加准确。
【素材分析】“孤独”的马尔克斯并不缺少朋友,只是他的思想高远得孤傲。伟大的作家更关注现实,不会借助作品的魔幻想象,逃避现状。《百年孤独》诠释的也不是作者个人的孤独感,而是整个拉丁美洲或第三世界被孤立、不被理解的状态,因此说“孤寂”更恰当。endprint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