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荣耀与压力 捧杀 贴标签
面对刘宁人生的大起大落,有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应试教育,将刘宁的人生归罪于我们的教育失败;有人将矛头直指人性的固执,认为刘宁缺失对社会的必要认识;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是刘宁的好高骛远让他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流浪街头。
这种种批判固然都很有道理,都击中了要害,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刘宁背负的标签让他难以抉择。当年,刘宁苦读寒窗终于金榜题名时,或许他的家人、他的亲朋、他的左邻右舍、他的老师、他所就读的学校乃至当地的教育局、政府,都可能比他本人要兴奋,要骄傲,要自豪。或许在这个时候,这份荣耀就已成为刘宁背负在身的难以卸掉的包袱,为他日后就业时“非理想职业不干”埋下了祸根。
而大学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迥异,这位昔日“学霸”不再具有学业优势,过去高考“状元”标签下的光环留下的荣誉重负更让他难以直面人生。当大学毕业后,不幸的是又多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标签。既是昔日的理科“状元”,又是现在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这双重标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干扰他的心灵,他的就业价值观只能沿着“人往高处走”的轨迹延伸,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这两个人生重要标签。刘宁之所以出现流浪街头的结果,最大的推力莫过于这两个标签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社会赋予了不同成绩学生、不同学校学生各色身份标签,让他们背上了不应有的包袱,让他们产生不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不接地气的,身在云端俯视职业的好高骛远的就业思想。因此,我们对刘宁现象的关注,不应该继续停留在用各类标签审视的层面,或批判我们的整个教育,或批判其个人的人生态度,让刘宁内心更痛苦、更不得安宁。
刘宁变为流浪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长期喜欢给不同的人贴上各色标签,让标签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负担,继而害了更多的刘宁而浑然不觉。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4年2月14日)
【素材分析】“状元”固然是一个闪光的标签,顶着“状元”的光环也能赢得大众的羡慕与尊重,然而光环荣耀下的压力何尝不是人生的包袱?这个包袱所引发的负能量更是无法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给人贴各色带着光环的标签,等于一种“捧杀”。endprint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