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何许人也?----个学者!地道来讲,一个“电视学者”。她为什么引起那么多争议?上镜率太高,太受关注,有走秀之嫌。
“超级女生”造就了许多时尚之星;“百家讲坛”推出了许多流行学者,而于丹,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我们不妨偷偷懒,将这种“电视学者”风行一时的现象称之为“于丹现象”。
“于丹”是“超女”吗?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不过,看看这些吧,同是电视装点走红,又都同样风靡神州,而且很是不幸,作为代表,于丹是个女人。时尚的共性似乎已将她们紧紧地粘合在了一起。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弄清这些,就让我们从事物的本质----“于丹现象”的产生原因去了解吧!
“于丹”是凭空而来的吗?“于丹”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似乎不像,社会的发展成就了“于丹”,也把“于丹”推到了公众的面前。下面,我们不妨就来看它一看。
平面媒体业的发展成全了“于丹”
没有平面媒体就没有“于丹”,此话一点都不假。平面媒体业的发展给了“于丹”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作为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平面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拉近了“于丹”与观众的关系,也拉近了古人与现代人的关系。形象、直观的交流方式;和煦、亲人的讲解风格。电视开关一开,无论站着、趴着、坐着、躺着,安静的茅舍、喧嚣的茶馆;居室闲谈、蜗房沉思,人生大道、处世哲学随风入耳。惬意生活方式的追求,成就了“于丹”。而与之相伴的是,电视丢掉了奢侈的标签,走进了万户千檐,收看电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作一下设想,若是十年以前,也出现了像“于丹”一样的“电视学者”,结果会是如何?有“道”而无人闻,我们不说也罢。
经济的发展呼唤“于丹”的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在满足了最基本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成了一种必然。我们需要精神食粮来填充我们的生活,开阔我们的视野。于是,“于丹”也就施施然地出现了。
社会发展的需求造就了“于丹”
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共产主义离我们还很遥远,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给了思想的冲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需要有一种深沉的东西来填充我们的精神空缺,引领我们走出困惑与茫然。那么,谁最合适呢?找寻了老半天,发现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也还不错,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拿来就用即可!
如此可见,与其说是我们造就了“于丹”,不如说“于丹”是一种必然。于丹,作为一个学者,只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没有“于丹”,那会有“宋丹”、“刘丹”的出现;今年不走俏,那么明年、后年呢?.
悲哉“于丹”?幸哉“于丹”?在这里我们也不便明言。那我们先看看另一边——看看“超女”。揪几个美女,造几颗“星星”的“超女”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消遣,消遣,再消遣;happy,happy,再happy,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也仅限于此。“于丹”呢?“于丹”在做着些什么?“于丹”更像是一种回归了的人文精神,一种认同了的民族文化。不经意间,民族的情结在此时凝聚,民族的灵魂在此时重铸。一种民族的文化,一种精神的感召!
所以,对于“学术超女”一事,我们还是一笑了之了吧。“于丹”是不是“超女”;于丹做没做秀,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于丹现象”中得到了什么,我们又怎样把这种收获——“对文化的重视”长久地保持下去。
文化底蕴的积蓄需要从读书开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也翻看过几页,就其水准而言与《论语》等书还是有着相当的差距。一个是千年智慧,多人心血;一个是一己心得,诠释解说,相比之间,高下立判。但《论语心得》却能稳居畅销之列,如此事实,却也发人深思。时尚的文化,依稀在闪耀着它的印记;游戏般的国学,在书桌与书桌之间显露着它的本色。
我们因何而学习,我们又因何而读书呢?
我想,读书重在养“心”,像陶冶情操、培养志趣一类;次在增长才干,博学而又多知;最后,打发一下时间,充实一下生活,这也不错。平和的心态,美好的生活,我们都能从书中得到!所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买几本适合自己的书很重要!《围炉夜话》、《菜根谭》远胜《论语心得》!
从一条新闻得出的启示----冷对“于丹”,热对文化!
试想一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读《论语》,看看《史记》,岂不妙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