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孝心可感天——编辑《书苑一枝花》有感

时间:2023/8/16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61685
  《喜才书法诗集》付梓后,在钟老先生子女的催促下,编辑部又投入到了喜才先生书法钤印作品集《书苑一枝花》的编辑工作之中。《书苑一枝花》是钟喜才先生书法成果的集大成者,是他在书法领域为社会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喜才先生遗留的众多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老人擅长各类书体,造诣颇深,各类书体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他的作品中,以篆体为多,且功底深厚。我们知道,书法艺坛,从文字学来说,篆书掌握最为不易。尤其大篆,因形立意,古拙多变。大篆中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亦千变万化,结构法则难寻规律,因此比较难认难学。其大都属于因形立意,耐人寻味。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产生,中国文字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仍然保持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再则篆书曲笔弧线 体正势圆。篆字都是中锋用笔,结构平正,横必平,竖必直,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方中有圆。另外,篆书左不见撇,右不见捺。篆字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粗细均匀,没有撇捺出现。因此篆书在书法中,是别具一格的书体。虽然文字高古生僻,但是喜才先生勤于学习,精于专研,深得其道。他的篆书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名气,许多网站都有介绍。除篆书外,隶书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从中国文字书体演进的发展脉络来看,从大篆到小篆,再发展到隶书、楷书、行书,最后出现行草和狂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见,喜才先生习字的走向脉络来看,完全循照中国文字的体格发展的趋势而行,因此,他的各类书法作品,渊源深厚,根基扎实。而他的钤印作品更得益于他的篆书功夫,可谓相承一脉,渠成水到矣。这本书,展示了喜才先生书法的品貌和成果,并使之留存于世,传给后人,这就是编辑出版本书的要义之一。

  对喜才先生书法艺术及成果的评价,我在《喜才书法诗集》中也有阐述,除上面的总体概述外,不再赘述。我想,喜才先生的各类书法作品的呈现,强过我评述的千言万语。在此,我想就这部书另一个重要意义亦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就是除了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精神的传承。这是本书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喜才先生原本出生农村,父亲老年得子,母亲39岁时才生下他,双亲如获至宝。他高小毕业时,成绩优秀,但是父亲怕他读书多难以将他留在身边,就不让他继续升学。尽管只有高小学历的他,并没有泯灭自己的理想,后来他只身闯世界,抓住机缘,毅然报名参加了地质队。他从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人,成长为企业干部、技术员、工程师、企业管理骨干。哪里有困难,哪里局面打不开,领导都会派他去解决,他总是临危受命,想方设法开创出新局面。他先后在行政、宣传、技术等多个部门任职,成为正科级领导,最终在事业单位退休。他武可技工,文可书画,被人们称为单位的大秀才。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全部贡献给了地质事业。退休后,他又在惠州市老年大学沉迷于书法和诗歌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创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成就了他繁华人生的第二春!他的成就,正应了一句哲语:人生有涯,学无止境。不断追求,完善自我,是我们最高的文凭!亦正是喜才先生的这种情怀与精神,被他的子女所敬仰,奉为圭臬。因此,亦有了他子女们要编辑出版这本书传承于世的孝敬之举。

  在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的一个小视频。视频中的讲述让我不能自已,泪流满面。有一位年轻人通过中介买了一套住房,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原房主老人遗留下了许多生前的照片、笔记以及奖章及各类证书。购房者是一位有心人,他看到这些遗物后,大为感慨,深为震撼。这位老人曾下过乡,吃尽苦头,后来招工进城,生儿育女,又经历下岗的煎熬,只好自谋职业,好不容易将子女培养成人,出国留学,定居了海外。可是当他询问老人的子女怎样处理他们父亲的遗物时,对方却说,你随便处理。看到这里,我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我自然想到了钟喜才老人和他的子女们。我把这个视频转发给了老人的长子钟奕开君。我想表达的是我要向他们学习。在社会伦理沦丧,世风日下的今天,他们为老人整理出版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多么可贵,他们注重人类精神传承的善举是多么难得!喜才先生子女的德行与视频中老人子女的行为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与震撼!有人说我是一个孝子,其实与喜才先生的子女相比,我大为汗颜。

  喜才老人养育一女二子,他于2021年11月6日去世,享年82岁,寿与孟贤相当。从他个人奋斗的经历看,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长者,并在孩子们中起到了很好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他常常以诗以字寓教施教,教育鼓励孩子们好学向上,努力人生。他的次子奕胜的妻子刘霭珍回忆说,公公非常注重家教,她第一次到钟家,奕胜的父亲就送给她两帧亲自书写的名言书签,其中有句作家李广田的名言:“真正尝味着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鼓励年轻人勤奋努力,快乐地拥抱生活。这两帧书签,至今被霭珍珍藏,时时鼓励着他们。喜才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非常重视老人遗物并妥善保管,在大疫期间,他们就赶紧着手整理、归纳、出版老人的文化遗产。2022年5月,在喜才先生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喜才书法诗集》就由惠州城市文化论坛编辑部出版。这本书主要呈现了老人行草和诗歌的成就,穿插点缀了少量钤印,可谓诗书印一炉,三艺并美,成为纪念老人去世一周年的最好礼物。今年又将出版这本全面系统呈现喜才先生书法经典作品的《书苑一枝花》。除了书艺,还有老人的生前活动照片及年表。其作用不仅在于展示喜才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他的善良、智慧与精神。

  我一直认为,人类除了物质DNA的传承,亦有精神的DNA传承。物质DNA的传承在血脉中延续,而精神的DNA传承则在时空中传递。物质的生命有涯,而精神的生命却长青。这种非物质的存在,穿越时空隧道,关照荫福着我们的子孙,给后人化险为夷,招祥纳福,带来好运。有一件事似乎印证了这个观点。在编辑《喜才书法诗集》期间,喜才先生的长子钟奕开君腰椎发疾,出于关心我介绍了一位中医医治,谁知适得其反,导致病情更为严重。面对多次转治和长达数月的住院,作为介绍人的我心里十分难受与愧疚。我有时想,如果奕开君从此一瘫不起,他的下半生该怎样度过?我该要背负多大的罪责?去探望奕开君时,与他交流,躺在床上的他亦产生过“一病不起”的恐惧。那段时间,我在微信运动圈,特别关注奕开君每天的运动步数,如果步数很少,我心里就会发愁,为他祈祷。如果步数逐渐上升,我会为他高兴点赞。现在,他的腰疾几乎完全好了,每天的步数都在8000步以上。我想,奕开君的康复又何尝不是得到在天国喜才先生的保佑?而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又何尝不是奕开姐弟们孝敬父母的福报?正所谓“善施者善得,福往者福来”“积德行善必有后福,心存善念天必佑之”矣!故此,我想这就是编辑出版本书的另一个意义吧。

  在此,我以写给父母的拙文《金子山祭》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吾辈要记取,福地不可荒。孝亲浇福水,行善耕福场。饮水须思源,贤祖切勿忘。知福且惜福,福如玉靠养。祭文启后人,孝传接力棒。”我在用文字表达我的孝心,而奕开君和他的姐弟们早就用行动在践行他们的孝心。

  祝喜才先生的书法艺术流芳人间,愿喜才先生的精神薪火永传!

  2023年5月26日于闻之居
赞(6)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