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两岁时,父亲驾鹤不归,母亲带着小范同学离开苏州,千里迢迢改嫁到山东长山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在此后多年里,使用过“朱说”这个新名字。
生性节俭的范仲淹,发现他几个兄弟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就一再出言劝止。没想到哥几个不但置若罔闻,还冲范仲淹翻起了白眼: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
范仲淹惊疑之下一打听,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别人家的孩子。
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岂能仰人鼻息,看人眉眼!一气之下,他只带着一张琴、一把剑,离家出走了。母亲听说后赶紧派人来追,范仲淹却去意已决:十年之内我必考取进士,到时再来孝敬母亲!
范仲淹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学习,此时的他没有退路。早年在某寺庙读书时,范仲淹就留下过“划粥断齑”(就着腌菜吃凝结后切成块状的粥)的苦读故事,这一次,他学习起来更是没日没夜,太晚了犯困就用凉水洗脸,而伙食方面仍然以粥为主。
同学中一个官二代看不下去,通过当官的老爸给范仲淹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饭菜,却被范仲淹断然拒绝:今天吃了这么好吃的饭菜,以后我还怎么继续愉快地喝粥?
自律和专注,是读书学习的不二法门。汉代董仲舒读书,曾经三年目不窥园,范仲淹的专注程度不遑多让。
有一次当朝皇帝宋真宗到应天府办事,全城百姓万人空巷去围观,应天书院的学子也未能免俗,只有范仲淹端坐不动。旁人很好奇:人一辈子也没几次机会看到活的皇帝,你心里就一点不痒痒?范仲淹淡然一笑:皇帝我迟早要见的,将来在金銮殿上近距离观察,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些。
经过五年苦读,范仲淹27岁那年一举登第,考中进士。虽然仕途要从基层做起,但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像锥处囊中,总要脱颖而出的。
心系天下
14岁就以神童身份得到真宗皇帝激赏,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枢密副使,后来更是荣登宰相之位——晏殊的履历只能用逆天来形容。
公元1027年,晏殊遇到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挫折,从枢密副使的位子上退下来,出守应天府。作为婉约词派的巨擘,晏殊向来对文化教育事业很是关注,恰好应天书院缺少一位主管,晏殊就向范仲淹递出了橄榄枝。
在晏殊的推荐下,他做了母校应天书院的主管,后来还获得了前途无量的秘阁校理之职。
不过让晏殊没有想到的是,范仲淹竟然是个特别擅长制造“惊喜”的人,他刚被晏殊推上秘阁校理的职位,反手就给晏殊惹了个惊天大麻烦。
当初真宗驾崩,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执政。结果君临天下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她过生日时竟然让仁宗挤在百官当中向她祝寿。
范仲淹拍案而起,一份义正词严的奏章被呈到了禁中。
没等太后那边做出回应,晏殊先吓坏了。要知道在宋代,推荐别人做官可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于是,晏殊劝诫范仲淹不要与朝廷作对。
让晏殊意外的是,范仲淹不但没有幡然悔悟,还洋洋洒洒地写了封信过来“强词夺理”:在下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总结起来就是:何错之有?晏殊不但没有继续追究范仲淹的过错,反而自感惭愧向范仲淹道了歉。
奏折递上去之后,范仲淹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自请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仁宗皇帝继位后,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为一名光荣的谏官,本职工作就是给朝廷提意见。结果他提的一个意见,让仁宗陷入了迷思。
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对“太后党”搞了一次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内的一大批高官被免职。可在此过程中,一些投机分子看见有利可图,就大肆攻击已故的刘太后。仁宗一开始很高兴:太好了,都是忠臣!准备给这些人升职加薪。
范仲淹却一语中的:你当这些人是真的对陛下忠心耿耿,对太后义愤填膺吗?太后在世时,他们怎么不吭一声?太后或许有诸多不是,但仍然有功于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啊!
在这种时候说太后好话,无疑要冒巨大风险。幸运的是,仁宗竟然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禁止大臣再妄议太后垂帘旧事。
如果仁宗心里有杆秤,此时应该已经明白,这个叫范仲淹的家伙,一言一行都是着眼于家国天下,要求刘太后还政和维护刘太后,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是认的同一个理。仁宗对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范仲淹能够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并主持庆历新政,和仁宗对他的这种认同是分不开的。
慈善四方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因工作调动途经徐州,没想到因病滞留,一病不起,享年64岁。范仲淹下葬时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丧葬费全靠朋友集资。
《宋史》记载,范仲淹一辈子生活十分节俭,全家衣食勉强算是温饱。如果家里不来客人,餐桌上不会出现两道以上的肉菜。次子范纯仁(后来官至宰相)结婚时,新娘子爱美,用了点好料子做帷幔,范仲淹听说后大为光火。到了晚年,每天精打细算更是到了多花几枚铜板都能睡不安稳的地步。
范仲淹如此俭约自奉,其实是为了慈善四方,用《宋史》中的话来讲,叫“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哪怕素不相识,逢人之急,范仲淹也会慷慨解囊。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慈善事业,是在家鄉苏州购置千亩良田,设立义庄。周济对象是苏州的范姓宗族。虽然范家早年对待范仲淹母子并不友善,但并不影响范仲淹回馈故乡。
由于制度设计十分完备,范仲淹义庄竟然绵延八百余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期间,仍坐拥田产五千余亩,不得不说是世界慈善史上一大奇迹。
源远流长
范仲淹似乎蒙受着某种神秘的恩泽,不仅儿子当上了宰相,千年过去仍旧子孙昌盛,瓜瓞绵绵,英才辈出。
明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中做御史,因直言敢谏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判死刑。后来朱元璋审核死刑犯名单,看到范文从的姓名籍贯,心中不由得一动,把范文从叫过来提问: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是的,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范文从的回答让朱元璋恍然大悟,于是令人拿来纸笔,写下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不仅向范文从赠送了这幅不太高明的书法,还附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免除五次死罪。除非刻意作死,五次免死够用好几辈子了。
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是范仲淹不畏强御仗义执言的精神让范文从自蹈死地,同时正是范仲淹的流风遗泽让范文从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后人如此,范氏家风真正是源远流长了。
不过,若论襟怀之深广、境界之高华,没有什么比得过下面这几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