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喇嘛印象

时间:2007/3/1 作者: 娜荷芽(蒙) 热度: 101931
    因为生活在离寺庙很近的地方,所以,看到喇嘛的时候很多,听到喇嘛故事的时候也很多。
 
    印象中的这个喇嘛,身体精瘦却筋骨强健。年已八旬,却耳聪目明,行走如风。个性色彩鲜明,经历特别。
 
    他7岁入佛门,选择瑞应寺,瑞应寺也历史地选择了他。
 
    他见证了瑞应寺从繁华走向衰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变迁过程。
 
    青少年时代,他跟随老师学习过蒙汉藏文,学习过经文典籍,还端水送饭,侍候过师傅。寺里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谙熟瑞应寺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礼俗。他感受过瑞应寺“政教合一”的强大势力,目睹过车水马龙,善男信女云集的宏大场面,耳熟能详瑞应寺的人文掌故。壮年时代,瑞应寺走向了衰落并经历了一场大浩劫。万千寺庙夷为平地,喇嘛们四处逃亡。他也被迫还俗,回到生产队,成为一名社员。
 
    他吃苦耐劳,没什么私心杂念,头脑精明,农活干的也不错,群众就推选他当了生产队长。
 
    一次秋收时,他用大车从地里拉庄稼,在用力紧缆绳时,缆绳突然中断,他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脖子被扭歪扭伤了。至今,他的头仍固执地偏向一侧。
 
    后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乡上建了喇嘛敬老院,他又奉召回来,接任了敬老院院长,管理照顾敬老院喇嘛的日常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曾经名扬四海的瑞应寺被政府部门开发为阜新旅游景区之一。他又回到了庙上,出任瑞应寺大喇嘛,主持瑞应寺内外工作。
 
    而此时的瑞应寺除了唯一幸存的空空荡荡的大雄宝殿和那些不死的苍松古柏之外,人财物什么都没有,百废待兴。
 
    他极力主张在瑞应寺旧址上,按原来的布局重新修建瑞应寺,主张僧侣要读书诵经,严守清规戒律,主张沿袭“活佛”制度。
 
    老喇嘛大多年事已高,他招收小喇嘛,还请来老师给小喇嘛们上文化课。他要修庙建舍,寻找、确立第七世活佛,要和上上下下四面八方的人打交道,东奔西走,十分辛苦。
 
    因为他德高望众,业绩突出,曾光荣地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老人记忆力特别好,很多人和事他都过目不忘。寺庙里的每一笔进出帐,每一个工匠的出工天数和工钱,他都心中有数。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喇嘛吧,他还俗时也未成家。瑞应寺就是他的身心所在。他是个守规矩、讲原则、负责任的人。据说,有一次,他的亲戚要把一头猪卖给庙上。他说,买谁的都行,就不能买你的。因为,你是我亲戚,我不能让人背后说什么。
 
    八十岁的人了,他却能上跳板,站在栏杆上或爬到二层楼高的房顶上,检查验收各项工程质量。
 
    他很犟,很固执,但也不乏幽默、风趣。他经常在工匠们休息时,和他们喝茶聊天,还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话,让他们在寺庙里做工时不感到疲倦和乏味儿。庙里的喇嘛老了,他都事先给备好棺材。工匠笑问他,会挑选哪一个时,他却说道,挑剩下的就是我的。
 
    他是个机智的人。据说,他有一次外出黑夜回来的道上,路过一片树林时,凭着敏感的神经感觉有点不妙,就把身上的钱物迅速地包好扔进一个树坑里。当劫道的搜身时,分文未失。第二天清晨,他起个大早,从树林里取回钱。
 
    他克勤克俭的程度和劲头,都让人吃惊。
 
    一间小屋,一盏青灯,一张炕桌上堆满发黄的经卷,这就是他的全部。除了那一袭袈裟,你很少看到他穿什么新衣服,那旧得不能再旧的灰色秋衣不知穿了几个春秋。而别人送给他的吃的用的东西,他都会分给喇嘛们。
 
    一腔热血,两袖清风,他这样活一生,究竟为什么,我说不清楚。但一定是有乐在其中吧。不然,为什么这样执着一生,无怨无悔呢?
 
    如今,瑞应寺主体建筑基本落成,流光溢彩。第七世活佛坐床也有8年,喇嘛们的生活也很安定。这位喇嘛也老了,辞去了大喇嘛的职务,在庙里安度晚年。
 
    他死后,说不定能出现舍利子呢,有人这么猜想。我想,一定会的。但不一定存在于他的骨灰中,而是在于他的德行操守中……
   
    2004/ 2/ 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