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在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下,文艺园地一片凋冷。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是一个没有小说,没有诗歌,没有评论,没有百花齐放的时期。文艺园地是一片死寂和荒芜。当时,“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也就很自然的事了。
后来,茅盾先生用“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这样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给了那个年代的文艺事业。
当时,梁大柱正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那时他当知青,才十六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孩子:别人怕上工,他却怕收工,因为收工回来到了大宿舍,走进来,又转出去,无事可干,心里闷得慌。后来打扑克钻桌子,夜里去偷瓜,日子长了,也觉百无聊赖。别的知青拍婆子,谈情说爱,但他太小,也没那个情趣。他想读书,以书消愁,可是荒山野林的,哪里能找到书?即使是大城市图书馆里,书也差不多给红卫兵们烧光了。
一天, 一位比他大几岁的知青找到他:“你想看书是吧?”说着递给他一本书,“这可是一本好书,看完交回我。”这书很破,书角都卷着,起了毛了。
最后知青强调:“这书是偷来的,红卫兵抄来的书都堆在营部图书馆里,临烧前我偷了几本,这本最好,一直藏着。”
这是一本杂文集,封面早就撕掉了,书名和作者无法考证。从此,下工回来,梁大柱就窝在被子里,静静地读着它。作者对封建制度那种以命相搏的的决心和气概,深深地打动了他,給予他智慧和力量。
从此,梁大柱爱上了文学,没书读,就读大辞典,读大字报,读顶棚【屋子顶棚上面糊着50年代的报纸,那里有很多好文章】,至于大知青交给他的那本书,他都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读着读着,梁大柱的胆子大了起来,那年春节,他为连队文娱队试着编几个节目,一演出,大家都鼓掌说:好!从此,梁大柱觉得有一种新的东西走进了他的生活。
一年后,团部的仓库发生了火灾,知青们都赶去救火。梁大柱奋勇上前,扒下棉衣去扑火,慌乱之中,他竟忘记了口袋里装着他心爱的那本书------它已经和这多灾多难的土地融合在一起了!
十年以后,国家恢复高考,梁大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在大学图书馆里,他终于和那本书【绀弩杂文集】久别重逢!
赞(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