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得点闲暇,走进一间书屋。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内容形式的书籍,而我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翻阅每一本书,也只有大体扫一遍。彼时,颇感熟悉的四字《沧浪之水》射入眼帘,心底立刻升起一股要打开的迫切想法,于是轻轻地翻开书的扉页。本书的作者引用了屈原《渔父》中的两句话作为开篇题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对于屈原我并无研究,仅限于上学时那一点课本上的内容,对这两句话理解不透彻,但感觉到这本书能用“沧浪之水”命名,里面的故事肯定是波澜壮阔的,引领着读者的兴趣,然后给我们以启迪。大体翻了几页之后,我果断地带走了它。
小说描绘了一名医药学博士池大为的奋斗历程,把主人公由一个农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到省卫生厅厅长的心路历程刻绘得淋漓尽致,就像把池大为整个人剥光了一样,赤裸无遗。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与屈原完全不同生活、不同命运之人的蜕变过程。
池大为是跟父亲在那个特殊年代下放到小山村的,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他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接到通知书的那天也正是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他怀揣着要为家乡人民造福的壮志,放弃了几次留在北京的机会,分配到省卫生厅办公室,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然后夹着尾巴做人,韬光养晦,低调不张扬。他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保持一种清高、一种自尊,不应该像同事丁小槐那样,在领导面前侧着身子走路,奴颜婢膝,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本心。更甚至在厅办公会上,池大为公开指出增配领导专车而形成更多的浪费现象。随即,他就被调到一个清闲的、不被关注的部门。而后,接连发生的事情包括分房子、孩子生病、妻子的调动都令他感觉不如旁人,妻子也开始嗤笑他那不值钱的自尊。面对种种工作、生活上的不如人意,池大为开始了对人生的反思。一个医药学研究生的待遇倒不如工作平平、只会溜须拍马的丁小槐?自己原本想扮演公正的化身,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把理解不了的东西归纳为社会的黑暗。因此,他经常找想当初也曾非常迷茫的老同事、他非常信任的晏老师下棋,借以把不平的心情吐露,晏老师教导他“吐个烟圈也要讲究技巧,何况做人”,“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加上妻子的推波助澜,池大为开始心动了。
在他三十四岁那年,池大为开始窥探权和钱带来的那些益处。从清高到意识到权力和金钱的重要性,他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斗争,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功利思想开始蠢蠢欲动,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他已经不是一个平常人的心态了,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占了主导地位,尽管他不愿意承认。经过三番几次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利用妻子给马厅长老婆打针的机会曲线就国,过三关斩五将,他——池大为终于在读完博士后接替了厅长的位置。
池大为最终还是踏上了那条本不是理想中的路——权,唯一可以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那个位置上着实干了一番真正的事业,无愧于他的父亲,无愧于他的良心和山里人赋予他的初心。小说该结尾了,但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变化,和他最后的结局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尽管是在厅长的位子上,即是权力的最高处,在遇到阻力时他也曾妥协过。池大为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是“我头上的帽子是哪里的,没有了帽子我又是谁”,“我不是自己,我是一种现象。”
看完这部小说,很难说清自己的心情是什么。自然,它不失为一部直白精炼的长篇读物,故事中有很多情节描写得很贴近生活,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每个人物的心理描绘的非常到位、贴切。但也感到了权利的可怕,尤其是获得权力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让人不敢苟同。
池大为和屈原是两种不同命运的人物。屈原在政治生涯中,因为跟君王和其他政客的政见不同,两次给放逐,依然不改初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中一次遇到了一位渔翁,渔翁告诉他应该随波逐流,能够随世态变化而改变处事方法,但屈原仍然坚持宁愿投入无情的湘江水,也不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于是渔翁歌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可以洗我冠帽的带绳;沧浪的水浊又浊,可以洗我的双足。”官场的波诡云谲、升降沉浮、翻云覆雨可见一斑,人间百态更是捉摸不定。
这本小说直逼现实中许多阴暗的角落,像悬在头顶上的一盏灯,把那些不健康的东西明示于人,让每个人都接受灵魂地拷问。在人生的长河里徜徉,我们该怎样开启航程?头顶是蓝蓝的天,脚下是沧浪之水,该如何守住初心,如是,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