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的气势美
品读镜秋先生的绘画作品,首先给人一个很强烈的美感,这就是大背景下的气势美。
镜秋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大题材的《海阔天空》,还是小题材的《风姿绰约》,都给人亮丽、高阔、深远的感觉。尤其是言志小品,不仅亮点凸现,在大背景的烘托与铺垫下,更使主题彰显,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象的表达,还有更多背景信息。如作者在《顽强》中,着重描绘了松的刚毅与傲骨的品格。那松,苍古而有力,青翠而不阿。作者不仅描画了松的坚毅,连那近旁的小树细草也画得有声有色,极具坚韧风格。作者以皑皑白雪的荒原、长远辽阔的天空、连绵翠绿的树丛为背景,更显得眼前这株劲松是多么的顽强与伟岸。通过这些手法,作者的胸襟在画面上就明显得耸立起来,不仅贴切,而且感人,艺术的功力对社会积极感化作用亦由此产生。
熟悉镜秋先生的成长历程,便知道他的这种美学思想的渊源。他出生于1914年,12岁就投身革命,“七?七”事变后,他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东江纵队倥偬的戎马岁月中,他忘不了少儿时的丹青喜好,常常在空隙时间作画,宣传抗战,鼓舞群众。在半生戎马生涯中,他虽然极少绘画,但他的宽广胸襟和开阔眼界却在革命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因此,他的画,主题无论大小,其背景总是那么开阔、大气而有厚度,给人一种深厚、稳重、辽阔的感受。
巧着眼的精神美
镜秋先生的画,除了大背景的气势美外,巧着眼的精神美是一大特点,其构成了镜秋先生绘画作品的凸显特色。
绘画是一门思维的可视艺术。这种可视,不同于摄影的原原本本,其有取有舍,有轻有重,所表现的物象,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入扣对位的。这种取舍轻重的表现,既是画家的思想表达,同时也是画家艺术巧妙的体现。在《争春》这幅作品里,画家大胆地用四种色块交待了时代和季节的大背景,而以绿色色块表现春的气象。在这春意盎然的绿意中,摇曳着丛丛花朵。那花,并非姹紫嫣红,并非出自名贵,而是路边常见却叫不出名儿的花朵,正是这种如我们平常人般的无名花,在春天里尽情绽放,更叫人生发振兴的情绪和精神。看到这幅绘画作品,读者很难不信这就是某个山区,某个乡村的一景。然而,那里面确实融入了一种竞发、向上、积极的精神,这表现了画家的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
镜秋先生画作中的精神美,在他的《傲雪》、《林中伟丈夫》、《飞越》、《火树》诸篇中皆能体现。它们是村野的一棵树,是路边的一朵花,是山中的一古道,可是经过画家独特的视角审视和意念导入,就起到了振人心神,教化灵魂的作用。这种巧着眼,寓大意的作品,更让画家的主旨彰显,意图鲜明,个性张扬,效果直接。这也是身为老红军的镜秋老人为什么钟情绘画的根由所在。镜秋先生从戎半生,但始终忘不了挥洒丹青,就在于他要让自己的精神,通过他的画笔展现,把他一生的人生体悟和对世界的理解,通过画笔传达给人类,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能通过故事、口述历史传世,也能通过绘画语言流传。
不拘泥的创新美
镜秋先生虽然步入晚年才真正有闲静下心来研习绘画,但他那创新精神却是堪称画界奇事。他大胆地在画坛上实现了“表现手法多元”的突破,“不拘形式的画格”的突破,“画质材料多样”的突破。因此,镜秋先生的画,创新美是另一大特点。
无论是在音乐界、书画界还是在商界,往往都会涌现“黑马人物”,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成就赢得专家的惊愕,博得人们的追捧。而这些人,几乎没有经过常规的学习和所谓严格的科班训练。正如此,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顾忌,没有樊篱,没有条条框框,由是便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灵性,找到最贴切最恰当的表现方式。无论是体裁的、技巧的,还是介质的,都会不拘一格,以“美”为要,只要能凸显美,表现美,传递美,让受众感受美就为我所用,承接传统而又不拘古法,大胆表现而又不逾机理。东坡先生说:“无法自法为最大之法”。在艺术界,往往有这种情况,唱得很像,画得很像,有门有派的不一定受人欢迎,也不一定获奖,原因在于那些“像”,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倒是那些具有特点特色的东西,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众人青睐。在镜秋先生的画中,有些技法超出常规,如《万木霜天红烂熳》,既有中国画的手法,又有西画水粉的韵味,但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不会管你是哪个画种,哪个画派,只要能显现“美”,便是最终之要。又如《绿色长城》,一排长如龙卷的绿带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而天空和近景的地带却又是以西画的大色版块来表现,使画面更为辽阔、深远、大气,“长城”的意蕴也就在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手段中显得尤为气势恢弘。
镜秋先生的绘画作品,有诸多之美,受学识所限,我只能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品评,还望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与发现。
2007年7月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