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字我们都认识;
每句话我们都能看懂;
每一个段落我们也都明白,
整本书连起来,就感觉很吃力。
为什么呢?
因为“卡夫卡式”世界,在我看来,会给初次阅读他作品的读者形成误区:一个看似荒谬,甚至有些神经质的狂想写作风格。其实,他是一个对人,处于现代社会的人,存在某种很深彻的了解。他的语言远没有菲茨杰拉德,王尔德的文字极具美感。相反,卡夫卡的作品是那种让人读起来口齿表达很通顺,很有逻辑,但很难完全读懂的类型。原因不是他的作品相比其他作家很异质,是你需要以一个多维的视角,甚至超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他。(当然这是基于个体对社会多方位认知后所获得的,姑且划为能力一类超越一般人的感观。)
另外,卡夫卡是有理由没有安全感的。他是捷克籍的犹太人。在一战前的布拉格长大。他的作品恰恰可以反映出一个作家写作风格的习成,和他童年及少年,尤其是童年时期周遭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类别有莫大关联。卡夫卡缺乏安全感、噬欲,内心孤独,也和他自小因暼见硝烟弥漫,於社会动荡下看到的人性百态存在直接影响。而他本人又是个比较自省,深思的人。他作品中透露出的荒诞,孤独元素,和当下大众面对社会与个体心灵之间所产距矛盾难以协调,具有较为深度贴合。就像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里主角格里高尔某天醒来变成大甲虫一样,这个时代,人也是呈现异化色彩的,不管是从穿衣服饰、性格、情感……都或多或少有异化於本质的成分。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没有实际帮助和用途的时候,纵使之前给予他人什么,人,大多会遗忘,更甚疏离你。只不过,异化的成度不同。他的遗作《城堡》,通过主人公K去城堡就职测量员,却因这样或那样缘由,终究不能正式入职的情节铺叙,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一种体制下的就业禁锢。再往深层挖掘,你可能会想到:K不过是去就职,谋一份很普通,中层职员型的工作,他做好了准备,却一直被排斥在外,这是为什么呢?好比现在许多工作都设有门槛,如:XX大型酒店服务生限招985,211在校学生或毕业生。服务生一定要那么高的标准吗?(我不是说985,211的学子不能当服务生。职业无高低。我所强调的是服务生属基础性工作,他们做了,其他的普通大学生,学历不高的,这些人的就业谁来解决呢?)K一生只希望入职测量员,有那么难吗?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有意义吗?还是社会就是一个大城堡,你我都只是在这座城堡外拼命扎堆,渴望进入其内部,堪比蝼蚁的存在。即便进入了城堡,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有意义吗?而城堡又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之大,宇宙多广?
总之,人太渺小了。卡夫卡的伟大,在于他对作为本身处于社会体制内的人,其思想、行为、心理,包括人性等,进行了较为深刻探究。他的伟大,不是他对文字艺术有多高的贡献,而是他是写实的,是以“极度现实”和“冷静眼光”看待这个现代化社会里所处的人的变化。好比当代许多人,明明物质富足,却也空虚;明明知道父母和子女哪有仇,还是经常吵、斗嘴,一个不让,最后弄了个家庭关系的僵局……所以讲,人很复杂,尤其是步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人群,精神焦虑与生存压力二者已无从规避(可协调。)20世纪,21世纪,哪怕到22世纪,卡夫卡依然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醒目的一页。尽管他英年早逝;尽管他生前没有得到显眼的认可;又尽管他让布洛德在他死后帮他把手稿全部烧毁。不过,幸好,布洛德慧眼识才,在他死后,替他的作品到处宣传,寻找出版机会。终于,我们还能在他离世多年后,看到他的作品,看到那个如此荒诞,却又如此真实的卡夫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