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经典图酷 听听音乐 星座常识 娱乐新闻 影视在线 文学动态 幽默笑话 影视评论 原创剧本 励志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壶传古韵 慧刀制菁品

时间:2007/1/3 作者: 张媛媛 热度: 101000
    ——赏黄顺法先生壶艺精品感

    一把梅花周盘壶,由上俯视,盖的似蕊,盖面盖圈、壶肩皆为一朵朵盛放的花。把玩于手,但觉线条流畅,转角圆润,手感舒适。斟一壶茶,悬壶滴露,暗香疏影水清浅。于现代的安怡中流的韵味。

    一只双线竹鼓,盖的如竹鞭,盖面刻有竹叶,皆栩栩如生,使人不觉想起“娟娟翠竹倍生姿”的诗句。然古朴中又透出一丝飘逸灵动。

    在欣赏黄顺法先生的壶艺术作品中,我们时时感受到这种古味中有新意,创新中又秉承传统的创作精神。这是黄先生从艺二十余年一贯坚持的原则。正是这种原则和理念使他成为近年来紫砂艺苑一颗闪耀的明星。

    蜀人制壶渊远及宋。如何在名家如林,精品荟萃中用百年“五色土”捏出新艺。捏出现代人的品位和眼光,这是当代紫砂艺人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成败胜负关键在此。

    如意壶,历代佳作无数。一把黄氏如意壶,壶身端庄丰润,壶把舒展如满月,壶盖饱满如玉,又似翎帽。线条流利舒畅。大写意中飘然有古韵,边角处理又体现今人对细节完美的追求。较之古品,庄重,典雅中见简约,生动神气,作者的通灵和聪慧在作品中毕现。如今这把如意壶已成为黄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外藏家高价竞逐。追古人而富新姿,可以说黄顺法成功了。

    紫砂“壶艺”作品,不是“陶艺“作品,观赏之余,更尚实用。这就好比传统。有人说,传统是先人智慧的终极结晶,是人类才智到达某个点后最完美的呈现,比如苏绣。但传统不是摆设,把它供奉起来而仰止,人类文明就无法进步。黄顺法对历代名人名作正是持这种态度。他在临摹中善动脑子,尽管前人有作品历经千锤百炼,早已定型,他也往往通过仔细揣摩、思考,以自己领悟去修改一此不合理的部分。如著名的曼生丁八式中的《牛盖井栏壶》,造型的古朴优美无人否定,但在实践中壶钮的“牛鼻子”由于“鼻孔”中间部分易积水,在泡茶时,茶垢难以清除,而使人终有缺憾之感,他试着把牛盖改为玉璧状,盖钮改为土桥形,既保持了原作的古朴与优美,也能使赏壶者养壶时既方便又舒适而大受欢迎。

    锐意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传统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把握。苏绣如此,壶艺更如此。苏绣采用了现代技术而走向国际,古壶换盖而饮者更甚。锐意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传统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把握。谈到此壶的成功改动时,黄顺法说“以传统改传统,改老壶不改传统。”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根植于心的艺术渊学,没有对史地的深刻见解,怎能让紫砂艺术在他手中修改之而不失精髓,历百年而更觉圆熟。

    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离源,善学而能化。一个青年才俊能做到如此足矣。制壶如此,做学问不也如此,这也黄顺法给我们的启示。

    紫砂壶制作要求形神皆备。看似简单的一把壶,要求各部位比例合适,线条流畅,虚实对比,长短搭配,点、线、面的细节安排,整体把握都颇有讲究,学问无穷。所以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连一把像样的好壶都做不出来,更别说那如“妙笔生花”的“神”了。

    台下一把壶,台下廿年功,是黄顺法的秘诀。自82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来,在恩师王石耕的指导下,从基本技法学起,光是练打泥条就把手腕都打肿了。功不到,则意不达。如今的他已是手到壶来,“下刀如有神”了,其中辛劳只有自知。

    天道酬勤,此其一;但光练不思,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制壶者,不能成就一个高级工艺美术师。基本功炼成后,不仅要在平面上探求,更要在起伏上思考。博古方能通今,后德才能载物。一件作品就像一个生命,是对生活深刻体察和领悟后的厚积薄发,往往在一刀一刻之间见功力,见点睛之笔。故勤和悟两者缺一不可。

    再一次欣赏黄先生的作品。梅花周盘壶,由盖的到壶身,每一处转折线角明确清晰,筋囊工整匀称,相互间又一气贯通,流、把上的阴线流利明快,形成横向衔接,与壶身的直向性既对称,又有变化,以为妙绝!

    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名满天下知。成功地在上海举办个人紫砂作品展的黄顺法先生,三个月前又在贵阳献艺,博得掌声满堂。我们相信以勤奋为基石,灵慧为润滑剂的黄先生的壶艺术之路一定会越走越精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