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说《六叔甘鸣晨》读后感(转)

时间:2018/4/6 作者: 老榆树 热度: 89283

  孙维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有一位老人“从小就崇拜和热爱毛主席,1964年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5年作为旗(县)一级文化馆馆长举办过毛主席著作讲习所”。然而,文革一开始,却被扣上了“周扬夏衍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在其所在旗的代表,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这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文革的“偏差”。这位老人在从此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文革的“偏差”、人的“私心”、“人性是善还是恶”的思考,尤其是对文革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老人在即将出版的个人新版小说选的《自序》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作者的社会科学思想产生了关注的兴趣,并且发现了作者一些可能互相抵触、前后不一致的思想,请以体现在《六叔甘鸣晨》中的思想结果为评判靶子。虽然这里所结的‘果’仍然很青涩,不成熟,但它毕竟是从1968年以来在近半个世纪里深入思想的结果,特指对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批判,特指对‘私有制’历史作用的认可和肯定。”


  ——正是读了这段话,我在老人的几部小说中,首先选出《六叔甘鸣晨》来阅读。这部小说定稿于2016年6月,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在这本小说的封折处有老人(作者)的照片。一位八十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凝视着前方,在思考着应该怎样“防止极左路线的妖风再起,祸国殃民。”


  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小说,也是一部“典型人物”的传记。这从小说章目的标题就可以印证。我以为小说是从第二章开始的,可能这位主人公或多或少地被“虚构”了一些成分,但你读起来,六叔从少年到老年的形象和事迹,就像演电影似的,活动在我们眼前,甚至能让我们感到他和他周围人物的呼吸。小说文风清明,读起来感觉很舒服,完美地示范了作者“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写作才拥有读者”的写作主张。他在小说中对生僻字、多音字和方言都标注了汉语拼音,体现出作者曾经身为教师所形成的职业素养。


  写这篇文字,我真有些忐忑。无论从哪方面讲,我似乎都没有资格去评论老人的著作。老人年轻时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人到中年仍在挫折中继续学习和思考,进入老年更加勤奋地写作,把自己的“思想结果”留给世人。这些都让我肃然起敬。但是,作为读者,我又有些话想说。我觉得如果把小说中的议论(主要是用来阐明作者观点和交待事件的历史背景)略去一些,改用故事情节反映出来,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位勤于思考和写作的老人,本名于文奎,出版著作时用于是乎作笔名。老人在新浪博客用的“昵称”是原原版老榆树。


  祝于老健康快乐,也期待于老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2018年3月24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