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上词话》作者问答录

时间:2017/9/2 作者: mtr7615 热度: 86678

  丁酉年夏日,鉴于《三上词话》出版发行已有些时日,邀友于“大同书屋”茶道,寒喧之间,互通信息,友称虽然该集立言“剑走偏锋”,但其风向标作用见诸于媒体报道之中,遐壤乃传。乃报:凡接触读者,诚惶问其见解,或设问委婉,或殷勤难却,或不甚了了。体察其虑百态,眷顾其情犹甚,以为释怀,故汇总诸多疑问曰之“问”。至此,对《三上词话》其稿结集的创作历程、课题研究、科目设置及学术前瞻性等方面进行回顾、疏理和释言,以为“答”:


  问:《三上词话》2016年底由中国书店出版后,从媒体报道显示,该集是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能否介绍一下起初就酝酿这么大的计划吗?


  答:书稿的完成到正式出版后形成的这个样子,在那时的确是不敢奢望的,犹如仰望星斗而不可摘的那种感觉,尽管那时我在部队不论在机关,还是几度下基层带兵,都是从事政治工作,闲暇写点东西,发表些“豆腐块”是有的,但没有酝酿这样大的计划,因为环境、条件和人力等方面都不允许。其实,那时空闲写些东西是卡片式的,也不清楚能干什么,就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充实自己的方式。至于说从那时开始写作,完全不是那样一种截然的说法。说准备很早了,我从小爱翻闲书,从上小学,只至高中做作文,都是位列前茅,同班级搞竞赛总是得第一名,入伍前还在省报发表过议论性文章。经过几年连队生活和师部从事放映工作的磨练和摔打,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再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原空军政治学院)文艺班深造学习,打开了文化视野。后来通过像该集序言中所说经历了“生活之源”和“情感之源”的现实,证明了写作是由漫长的准备过程才能完成的事实。


  问:该集序言中所讲,作品大都是利用腿上、路上、枕上,即“三上”完成,是什么原因非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那么紧,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


  答:工作生活在部队,尤其是作战部队,始终都处在一种执行遂行任务的状态当中,工作任务没有固态,也就是没有常态化,一个接一个,没有终结。尤其是处在一线的基层部队,作为掌管一个连或一个营(相当营)的主官,可谓油盐柴米无所不管,大到保障飞行任务,小到吃喝拉撒,都得亲力亲为。不管是在师政治机关当干事,还是在场站政治机关担任负责人,都是一样的忙,就是紧紧围绕部队中心开展工作。比如在师宣传部门,你就是像学校的教务部门人员,全年政治教育大纲等都得参与拿出来,每年进行的“四个教育”方案要得拿出来,还要组织教育辅开、教学观摩、教学交流和比赛,还要下部队组织检查和验收考核。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场站政治机关部门还得要进行时时不断地跟踪检查指导整个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根据季节性的文化活动需配合搞好等等。在基层部队,作为政治主官,不但要管理部队,还要参加跟班飞行,还要担负政治教育任务,也就是要当好个一个好教员。每年的教育时间是有具体规定,况且大都是利用飞行间隙进行的。工作的推动和落实,不仅需要自身“充电”,而且要备课、授课和讨论,还要批改作业、组织考试,还得接受上级政治机关的检查、验收等工作,这些仅仅是时间支出的一部分。后来在团职岗位上亦是如此。在这样情况下,学习就得挤时间,即用“三上”时间。多少年来,在担任电影组长期间,所在组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其后在不同岗位不同职务期间,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军委空军“空军基层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对我工作上的肯定。


  问:身为政工干部,写作与部队建设有多大的关联,换一种说法,写作对部队建设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答:这里先要说部队政治工作,包括文化工作的功能问题,它的工作既是具体的,又是无形的,总体来说,文化建设是培养部队战斗精神的需要。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次是2005年春天,有一次部队组织机关干部集体劳动,在休息间隙,我用手机填《满江红》一阕,当时起名为“西部雄鹰”。(这首词后来放在《三上词话?词谱》卷首。)刚填好词,身旁有一团政委凑过来看了赞赏不已,没过几天,该团政治处主任请我用书法写下来,八尺大的作品挂于空勤楼大厅。当时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至少为鼓动部队官兵斗志的氛围起了些烘托作用,效果好的话,或许能够起到一些激励官兵的作用。另一次是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李剑英烈士填了《夺锦标?李剑英烈士之歌》一阕,适逢媒体云集部队采访,受到河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宣传部领导及三省(区)报业集团、报社负责人,空军、军区空军政治部首长的一致好评,并在《宁夏日报》应用发表。应当说,作品为缅怀战友,激励部队起到了积极性作用。另外,利用业余时间,以诗词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为基层连队俱乐部等公共场合书写书法作品,同时义务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书写书法作品粗略估计有几千件吧。更多是无形的感染和带动作用,无不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


  问:像《三上词话》这样的一部著作,一般放在学术单位,需要学科带头人申报国家社科类资金支持项目,还需一个团队的力量支撑,还不知需花多少年时间才能结题。问题是根据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限制,若填写若干词作是可行的,是什么动力促使写了这么一本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书呢?另外,还有正如在该集序言中所讲的,此集是处在“偏无力为之而为之”情况下完成,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一种爱好所趋吗?


  答: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14年底把书稿交给中国书店出版社选题后,多次通过邮寄来来往往改稿。有一天,正在打开邮包时,有一名学生到了我的桌前,拿出一本词学界名家所著之书,问我“看了书,我怎么还是不会填词啊?”其实,我当初的境遇与他相比更有过之无不及,我曾经同样买了不少的书,看过也是不甚明白怎样填词。如果当时看懂了,也不致后来有《三上词话》。


  前面讲过了,漫长的时间积攒了许多卡片,起初并不知道能干什么,日积月累凑得多了,再加分类就逐渐形成了。体会有两个:一个是没有目的,自然不计名利,也不急着出成果,也没有想过出成果,因为军衔高低,职务大小,不靠这个;另一个是信息广泛,思路总是开阔的,想问题是执着的,不受别人干扰,也没有人干扰,因为业余写写画画,就像散步、打球一样。至于填词一类的事,正如有的认为风雅一下是可行的,问题是填了几百首词,结果后来与比较权威的词谱对照发现所填之词,平仄、押韵,尤其是句式结构变化等出了大问题。怎么办?这才下决心写一部给诗词爱好者的书,于是就这么艰难的开始了。


  问:《三上词话》在词学主体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及提出了哪些课题性方向?


  答:还是从集子的结构讲起,此集共分四个部分:“词论”是在词学领域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没有更多参照的前题下,克服困难,开辟了新的相关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教科书既有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中又进行了新的材料补充,对于一些考证进行了新的佐证,就一般词的来源而讲,在传统几种说法中理出十几种之多;在词的平仄、词的押韵、词的句式等基本问题上,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按步骤逐个解决,可谓手把手解决填词程式化的问题;词的创作手法、词的用典、词的修辞,对命题进行了定义和推论,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手法”一节,对夸张、衬托、顿挫、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开辟了填词系统研究和例证运用的开山向导,为词学内核研究和创作运用起到示范性作用和极具参照价值。在此基础上延伸和扩充到词的句式结构、词的吟诵与歌唱及填词的焦点透视等,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形成了全新的章节,尤其在“宫调与词调”等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和发现,填补了历代词谱的疏漏,为词学进一步研究宫调和词调的问题提出了课题性方向;“词谱”是题考及词例的创作,皆以中古四声为准,所选139调为自创,且严格按原词制定填词作法,最大程度确保了所填之词不失律,同时竭力拓宽相关领域知识和研究面;“词品”为词史,遵循词的音乐变迁史观点,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进行论述,尤其对词的产生、发展、衍变过程做了详细地介绍,章节划分上分别以乐调区分,如唐五代入调为章,唐代边调、五代宴调为节,宋代时调为章,北宋翻调、南宋律调为节,此后元明清及近现代以同样的形式分别命名,并对历代词人的词风进行了新的概括,对近现代词人之词风,亦有相应的归纳和评价;“附录”是服务于主论的考证和佐证材料。主要有词谱卷中《最高楼?貂蝉》之注解《貂蝉其人考略》,通过查阅史籍记载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运用2万多字考证出貂蝉出生于约172年,系现甘肃省临洮县人,使貂蝉跨越1700多年,历史的从民间传说人物走向正史的台面,从而为东汉末史的研究做了补佚性的工作。另外,对《平水韵》《词韵叶法》进行了整理等。


  课题性的问题还不少,凡整体新开设的章节,有些还有需完善的地方,需要修修补补。在词调和宫调的问题解决上,像龙榆生、夏承焘、唐珪章、吴熊和等老一代词学家做出了铺垫作用,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术积累过程,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找到突破口的。比如在“工尺谱与十二律”一节,是在前人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是填词之平仄不可以随意改变,原因是“所填同一词牌之词,因宫调不同,诸如‘变宫生徵’而致不同词句,非某一乐段可以随意配词”之结论。词乐的问题有了个眉目,精警之处还需再细化量化。空间比较大的还是“依月用律”问题,南宋以后词学界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一种附会的说法,作为课题研究很牵强,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该集作为课题,通过进行探讨和研究,主要在围绕古人填词择腔选调与“依月用律”的关系问题上,推导出其概念生成及变出的存在性以及应用的科学性。但后面的研究是一种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单纯的就词学研究而研究是无法完成的。《列子?汤问》中记载郑国师文弹奏有违四时节令和汇奏四时曲子,如春天弹奏秋日的商弦,奏出八月的乐律,凉风吹来,草木都成熟了等。这个课题,不仅需要填词的宫调知识、音韵知识、乐理知识,还需填词水平,更需要深造某种乐器的高手等组合,才有可能沿着线索一棒接一棒地持续研究下去。


  问:浏览该集发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凡引必注,凡参必标”,尤其是词例释文考证,不仅量大,而且做得那样的细微,有必要这么做吗?


  答:子不欺,予不虞。先贤和老一辈学问家撰文是那样精警细致,何况我辈,相较仍然望尘莫及。考证是最基本的修文功底,该集努力纠正了不少以诈传诈的说法。注解不仅仅是应用了某一本书的出处,也不是一些资料的堆积,而起着正文中不可替代加之扩充内容的作用。有时不能小看一个注解,却不失为攻克了一道课题。如卷中尾注甘肃西南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花儿”,不仅仅是摘录几首词而已,而是从组织形式到内容进行穿插介绍。花儿会怎么组织形成,花儿怎么唱,唱词韵字怎么起,是复句起韵,还是单腔起韵,都要一一介绍清楚,否则对于初次来参加莲花山花儿会的外地游人,况且唱词是方言,闻者有如云里雾里一般的感受。所以,介绍地域文化,不仅需要唱词汇编,更需要详细介绍文化活动过程及细节,这样才有利于保留和传播。


  问:诗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当下掀起了一股创作的热潮,但从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来看,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客观显示时代文学,对当下作者填词有什么评价及好的建议?


  答:总体说,这是个好的开端,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坚持下去,必将产生时代标志性的文学。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里做两例说明:一是在某文学网站,发现有的作者填《十六字令》,此调住字为平声,即清声调,亦以清声结,却押“急”“滴”韵不知何故?如果不套用宋之词牌,按今韵是合适的,但套用了词牌,“急”“滴”属《平水韵》入声字,怎奈擅自改变词牌定格于无顾呢!二是同样看到有人所填《钗头凤》一阕,按律此调属于不同部韵同押,即上去声与入声分别相叶(xié)。不管是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还是唐婉《钗头凤》(世情薄),都是如此填。却把《钗头凤》的押韵,通篇以上去声相叶。这些问题的出现,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的普遍,不管是诗词刊物,还是网络文学,都有这种现象。词牌乃唐宋时之词牌,非今之体裁。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所填之词失律事小,影响事大,不可不察也。但若想改变它,仅靠一两篇文章的提醒是校正不过来的,就像有人踢正步总顺拐,叫也叫不过来一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年轻者缺乏基础知识,年长者已脱离太久的缘故。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教科书做起。现在有一个好的变化,即幼儿园和小学课外书增添了《声律启蒙》知识,如果在中学、大学开设诗词写作基础课,如果一个学期安排若干课时,坚持下来至少会知道什么是对错。


  问:从该集可以看出,对词学的研究可谓“两驾马车”齐驱,即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一致,能否谈谈当前词学界对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词学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中?


  答:严格地讲,我是游离于词学行业之外者。按当下衡量是否是本行业或圈子里人的标准来看,准确地说,我还处在“准词学者”边缘。为什么这么说,并非有词学机构或个人想排挤,原因是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文章是在部队写作的,结集是在地方上的事,而且新的工作岗位亦与词学的联系不甚紧密。这是由自身的经历和职业决定的,怪不了谁的!其实我也无意舞文弄墨,只是一种消遣罢了!为什么这么说,读读中国几千年的优美篇章,有几篇是写书专业户搞出来的,大都是来自边塞风云寄语、下朝临池偶得,以及民间里巷讴歌搞出来的。至于要谈词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问题,由于我不是圈里的,也没有参加过此类学术研讨会,要说是说不大好的,只能讲一件事,大体能看出目前词学研究的一个侧面。曾买到一本书,反映的是2011年9月,由某著名大学举办的“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章汇编,里面40篇文章,只有1篇涉及词乐内容,其它大都或赏析,或辩证,或哲学式的思考文章。窥一管而知全豹,以此能看出词学的研究动向。还有一个问题,在众多出于名家之手的书籍所反映的研究成果中,拆开来看,他们研究得很好,已经很有建树,但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词学研究分得太细,研究词调者不研究音韵,研究音韵者不尚填词,填词者不问词调和宫调,且其三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相似,就是各忙各的,不甚涉及音乐问题。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搞音乐的人,尤其是研究声乐者,都不涉及诗词问题,而且把两者划为两个学科,若要研究是属于跨学科型的。也许正因这样的局面,才造成各自写出来的书,让诗词爱好者读过后还是不会写诗填词的直接原因吧。


  问:能不能透漏一下该集的发行情况,你对这部书发行还有什么样的期望?


  答:这部集子自出版发行以来,兰州交通大学网率先进行了报道,之后《兰州日报》《甘肃日报》每日电讯、新华社甘肃频道、人民网、中国作家网、教育部“尚七网”等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国内主流网站有关栏目也做了头条报道,部分全国重点高校媒体也进行了转载;该书参加了2017年1月全国图书展、2017年2月台北国际书展;中国书店连锁店及网站、中国图书网、香港大书城、台湾大书城、台北“博客来”等网站向全国、全球推荐发行;国内网络书城和马来西亚实体店等均有发行;近200所全国省重点以上大学(含港台)图书馆均有收藏。


  在后续的发行中,从相关论文索引显示情况看,中国图书网在读书月作为推荐书目,最有影响的是台北“博客来”书店、“博客来”网路书局、“博客来”网路书店隆重推出“极品商品三上词话超值独家推荐”专栏,曾在博客来网络书店造成抢购热潮。对该集的评价很高,一度在台湾地区网络上销售很好,人气还很旺盛。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而其碾磨不破的熟悉声音和魂牵梦绕的文化情愫,在不断的昭示着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不断地证明着文化自信,无论何时何地,无不体现在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动力上。


  问:如何评价这部书的学术性,对于怎样建立一个好的学术评价体系或机制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意见和建议?


  答:我的生活圈子里写字画画的朋友多一些,对词的学习是属于闭门造车,因为写字画画的朋友想捧场,却苦于无法发声,这样只好自己折腾了。学术问题,应该交给学术部门或相关学科学术专家谈这个问题比较合适。不过身在江湖,其身也远,纵有心思讨教,无奈身子还在江湖。我认为谈这个问题,首先谈谈学术认领的问题,即学术认定或认证。这部集了的出版发行与所有的合法出版物一样,都存在着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人群中或大或小的影响。由于该集面世不久,如果单从发行数量上言之影响,可谓为时尚早,况且该集的作者并非自幼是词坛行走的人,准确地说是他写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并非是从事这门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或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从行业划分和业务性质上判断是属于严严实实的业余爱好者。但从学术的定义上讲,虽其不是在专业场所或环境里所进行的劳动产物,但还是属于在“学习知识的一种”,通过“系统专门的学问”,并且是形成“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的完成,并且率先完成。对此,不管是按照学术的自然界定,还是涵义上的界定,主旨对《三上词话》的学术界定,还是应遵从学术体系上的学术架构、学术贡献和学术传播的基本要素或本能来衡量更为客观。


  学术认领,其旨在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扶持后进之精神,以达观为怀之胸襟,以心存包容之境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学术上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希冀开辟崭新的有效途径,建立和优化第三者评估机制,搭建展示才华和交流沟通平台,广泛开展学术评比,避免出现受人为设置的门槛被诸如“出身论”“文凭论”“职称论”“圈子论”,以及门阀思潮所垄断和困扰,使得国粹词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真正发扬广大,使每个乐于此道者,其增砖添瓦之夙愿得以施展和实现。


  问:从该集的写作体会中,能不能告诉读者一个信息,现在词学界对宋词的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或水平?


  答:前面讲了我并非是词坛行走的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学术交流和互动的交流方式,但在这部的写作过程中,多少年一直想一切办法购买和寻找此类书籍,也想尽一切办法查寻这门学科研究的词条索引。通过不完全统计比较,大陆、港台的研究领域水平基本持平,如果非要排个名次,台湾方面稍稍靠前,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学府硕士、博士论文索引的题目纲要来比较,有倾向词乐纵深研究之趋势,但整体来看,主要从反映在量化的内容上,赏析解释、评价考证,还有哲学式的思考比较多,倒是日本方面的研究,有的敢于接近词乐,至少不绕走,比如学者村上哲见所著《宋词研究》,内容是还是比较深的,但毕竟不是根植于词学本土上的研究,最大问题出在与词的创作本身,即词是唱歌用的文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尽管如此,作为词学本土方面也需借鉴其研究方法和态度。


  问:该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其次是很有特点的 “凡例”,从中看出该集作者对原声填词很在意,为什么一定要倡导这么做?


  答:这个问题不妨浏览一下我最近发的文章:“《三上词话》导读:填词失律即跑调”一文,从中能看出个究竟。词自从元代后,到了明朝后,词已经有谱子,最早的是张綖的《诗馀图谱》,率先把平仄用黑圈、白圈来表示,此后,就有了清朝《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词律》等。有了词谱最大好处是让人们知道原来宋词有那么多的词牌,另外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了词谱,填词押韵、句子结构等就有了个依据,缺点是制定的每首词牌,每句都标出可平可仄。但事实是可平可仄是没有道理的,不是词律的内核要求,是人为的减轻了填词的难度,从客观上讲把失律视为正当行为。


  为什么要强调原声填词呢?像我们今天即便是做到所谓的原汁原味的遵守或保留,其实,其“汁”其“味”与之相较还是相差甚远,如果再不强调其“汁”其“味”,不知到底是什么味了。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提倡一味复古,科学的态度是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这个不单单是今天才遇到的课题,其实早在元代时就有了。元代的时代文学是押韵的杂剧和散曲,即元曲,与诗词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但在传统诗词上还是遵循押中古韵的规则。于是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中,集中在创作上就不自觉的形成了戏曲与诗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形成了两个语音系统并驾齐驱的局面,并形成一种风气。今天也可以这么做,古典诗词体裁还是押中古韵的好,散诗,戏剧唱词等押今韵。这样既保留了传统诗词的用韵,又发展了新的文化,岂不是一件好事。


  问:从有关报报道和文章了解到,该集作者之所以这么孜孜不倦的追求,拳拳之心在于“为当代名声计,为后代负责计”的担当,这样是不是对诗词爱好者有个好的建议?


  答:凡欲涉及词调者,如果觉得创作古典诗词太束缚,不妨还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吧,象鸟儿一样自由,不会得到别人的干扰。若为填词,除了遵循平仄、押韵、句式等一般规则外,还有宫调与词调、词调的体式、词的声律,以及词的创作手法、词的用典、词的修辞等问题,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掌握了填词的基础知识,且能填出词或好词,那么再赏析词作起来,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那样,或用哲学的观点谈词,像王国维《人间词话》那样,就会容易找到了门径,才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问:如果一定要给《三上词话》做个总结,作者最希望哪个问题或哪些方面能够被读者重视?


  答:这个非常明确,在序言中早有交待。这里强调一点:那是部队开展“军地两用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现,是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尤其是文化工作的产物,是“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要求的集中反映,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本来该集卷中词谱之词例,主要是反映军事题材和军营生活内容。该集面世与长期一道在艰苦环境中战斗的战友们,以及朋友们的关心关注分不开的,最关键的是在中国书店及其编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的结果。


  出版物是商品,这个要看市场行情,但引导和导向的因素还是相当大的。如果说一定有个希望或愿望,那就是不可言“孤独求败”,而“寤寐求之”同行者倒是情真意切。这里且做个毛遂自荐,推销不是目的,如果传播广了,就有很多诗词爱好者手头有书,填词有个好的参照,少走点弯路。


  问:《三上词话》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流通的产品,作者对其转换成或形成价值的趋向,以及对舆论的顾及是否与写作创作过程有着同样的关注。


  答:要说一点不关注是说了违心话,一个作品或一部著作,犹如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起,直到上中小学、大学毕业,不但要精心培育,而且最好负责他就业成家。当然以后能帮多少算多少。但作品毕竟与孩子还是有区别的。孩子的培养教育是有选择权的,对作品发表出去的操作遥控能力,主要取决于外界的影响,自己的努力是相当有限。但幸喜的是,自己未曾料到该集经中国书店在图书展中摆出来,就被港台地区有关媒体和图书界发现了,不但自己发行,还向全球推荐发行。基于参与展示或类似评奖活动,我是这样认为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像延绵不绝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民族不断发展和延伸,靠的就是先哲的智慧,《诗经》《离骚》《史记》没有获过奖,就连落破者写的《红楼梦》《聊斋》等也没有获过奖,照样不是一代一代奉为经典吗!有个事实是这样的,凡能甘于坐冷板凳而著者,大都不曾想为获奖而耕耘,凡能流传百世的作品大都不曾获过奖,而且生命力十分的旺盛!


  问:作者对词学有着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之外还有涉猎其它文学体裁的创作吗?将后还什么打算?


  答:多少年来,自己的业余时里把主要精力放在该集子上,十多年不参加书法赛事了,当然有空仍然临习碑帖,因为这行有三日不写手生之说。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后,才着手写了若干篇辞赋作品,主要有《中秋赋》《兰州交通大学赋》《西北师范大学赋》《靖远起义赋》《消防四字歌》等,其中《中秋赋》《兰州交通大学赋》《西北师范大学赋》在辞赋核心杂志《中华辞赋》发表。辞赋作品的发表,普遍受到辞赋界和文学界的好评,受到读者的青睐,后面还要继续写下去。


  将后的打算,有这么一个想法,把自己的词作用毛笔抄写下来,在家抄写,能出去写字也抄这方面的内容。词学的研究是无穷尽,词学的研究方向,还在词调宫调方面,也就是姜夔十七首有谱无音调,通俗讲就是谱子中的音调高低、长短、急缓还没有标出来,所以要把把音调找回来,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上,还有成千首词牌的音调还等着要破译,这些任务完成后,最大是问题要把“依月用律”攻开,这是词学界的一场攻坚战,那是要靠理想和信念去完成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