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作为中国书店2015年选题出版计划的《三上词话》于2016年10月底出版,由中国书店和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三上词话》作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因军务工作所忙,大都可谓“路上”“腿上”“枕上”完成初稿,2008年1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以来,又经年沉淀,间有修改润色。该书是集词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专著,具体地说是一部讲声律的书,是一部词学和诗词研究类的工具书和教科书。《三上词话》的出版,是落实“文化自信”要求,在国家教育部开始从幼儿园起开设《声律启蒙》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有利于树立传承文脉观念,在未来初级和高等诗词教育中将发挥一种衔接和辅助的作用,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三上词话》的优势和必读的理由具有十二个方面。
1、书籍装帧经典。本集系锁线胶装,辅以手工完成,虽然成本高,但保存耐久,更便于阅读。书籍16开本,胶版70克用纸,计536页,定价175元;封面设计考究,紧紧围绕词之本来元素,书名采用汉简手书体,与整体简洁风格相谐,直抵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内容版式设计追求典雅,虽说赋予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却又不失落落大方,浏览时让您感觉画面开阔,赏心悦目。
2、版式图文并茂。该集系繁体字,因宋词属汉语言文学,本着“不学则已,学则从源”的原则而选择的。况且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特征。“六书”之功,是人类文字的最高境界,而且繁体字其内涵与外延之深之广之蓄,与简化字迥乎不同。比如词中常常讲到“叶(xié)韵”、“相叶(xié)”,每与文中叙述及韵中之“叶(yè)字相混,如果采用繁体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等等。另外,该集为了配合论述的需要,在“词论”章节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内容明析化。比如在宫调与词调的关系问题上,为了较好地解读“七音十二律”,从古籍中选取“旋相为宫法图”,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便于读者对照和理解。
3、结构分类清晰。从形式上注重回归传统意蕴,结构上分卷上、卷中、卷下和附件,分别为词论、词谱、词品和附件;章节分别以天干地支为序,如第一章用“甲”命名,第一节用“子”命名,其它章节以此类推。卷上词论分章节以次从词的源头讲起,一些章节既有基础理论,又有研究探讨,这样使不同读者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阅读和运用;卷中主要体现操作性,是填词创作的要领,具体到每一个词牌的句式结构及押韵等;卷下是词史,通过展现诗歌发展走向,以及形成不同时代特定之词风供欣赏品评,对于词的创作将起着启发和借鉴之效。另外,在目录前使用古籍类书籍一贯采用《凡例》表述方式,将章节中的交叉内容加以集中说明,起到提示性的作用。
4、内容特点明显。与同类书籍比照,从纵向上看,该集从词调探究、词源考证、词的创作,音乐史话,以及附加韵,配套完备,应有尽有;从横向上看,该集既非笼统的词义解释,也非单一的词作赏析,是一部系统性的集词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于一体。自从词产生以来,词学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做到学寓于教的并不多。该集像胡适先生《“研究国故”的方法》一文所倡导的“我们研究无论什么书籍,都宜要寻出它的脉络,研究它的系统”那样去做。全集40余万字,篇篇有发现,将怎样说教变为怎样教你。故尔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填词数行行,携同可入流。
5、注重音韵谐畅。不管在卷上“词论”中的论述,还是卷中“词谱”的考证及词例的创作,皆以中古四声为准,诸如在如何认识“四声”问题上,重在发音;在词作的创作上,重在声调;在“宫调与词调”核心问题上,选取《白石道人歌曲》乐谱进行解析,分辨出乐谱与词谱的关系,并将俗谱译制成现代音乐简谱,将词谱与乐谱列表进行对照,从中发现了填词不可随意可平可仄的原因;在围绕古人填词择腔选调与“依月用律”的关系问题上,推导出其概念生成及变出的存在性以及应用的科学性。这些尖端问题的发现,不仅仅纠正了词谱的疏漏,以及为了正确填词作了规范,最核心的贡献和最大的亮点是南宋后佚失的词调回来了!
6、遵循寓教于学。在展开词论的同时,首先从怎样写诗讲起,并在卷中词例尾注中介绍了怎样写对联。这些都是填词不可分割的内容。学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填词,比如在“填词的句式结构及章法优化”一节中,介绍了词的开句、过片和结句的一些技巧性知识,同时也揭开了与之相应的一些不被常人知晓的秘笈。作者主张原声填词,在卷中“词谱”词牌句式作法中,强调对照原词进行创作,诸如上一下三、上二下三句法,一字领四字对、扇面对和鼎足对等,让人学有所导,学有所值,所填之词符合词的声律要求。比如在“词的吟诵与歌唱”一节,发现了吟诵与歌唱之间的递进关系,并列谱演示了怎样吟诵,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长期对吟诵歌唱不分的问题。
7、语言风格清新。从创作理念上,突出人群阅读多样化要求,达到雅与俗相结合,致力克服“才子气”“腐儒气”“俗人气”;从创作思路上,得宜于长期身处基层,躬身生活,自然能够立足多角度的多走、多看、多听、多想,并注重挖掘和提炼生活第一手材料。一方面,张扬生活中的主旋律,启迪心智,激励人生。另一方面,关注舆情,把握导向,坚持正面疏导情绪,从而使笔调达到刚柔相济,愠而不怒,惊而不乱,思而慎发的效果;从创作风格上,突出既要保持词的传统性,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做到文白结合,化繁就简,以曲求直,突出诗意。
8、立足给予答案。着重排除泛泛而谈之诟病,笔无烦言。在遇到一些填词技术性问题上,不绕道,不卖关子,始终坚持探个究竟的态度,诸如针对每个章节所设置的不同内容,尽可能找出相应的难点和疑点,寻求出解决的办法并做出回答,使之词论的章节之间与之各个环节中心内容及表达意思紧密衔接,从整体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链条或体系。如常识性的“切韵”的问题,怎么切?在注解中做到比较详细地介绍;在填词应用性的问题上,如“词的创作手法”一节,从散见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之修辞方法,贯穿于词的创作技能当中,使之成为系统性的论述,对提出的概念作出定义,并举例进行阐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填词实践中应用修辞手法时便于“对号入座”等。
9、作文严谨细致。全集引用文献或脚注或尾注,具体到页码,皆有出处;卷中“词谱”,从权威《钦定词谱》等中选139调,对每调进行详实的考证。词例为作者原创,极力主张和倡导原声填词,摒弃了《词谱》规定之可平可仄之规定,原声填词率达98%以上,同时说明原词出处,以便填词者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最大量保证所填之词不失律。虽然这样做有难度,但要做就尽量做到最好。
10、评价体系广泛。该集介绍词史,取以音乐的变迁史说法,并不局限于宋词,而是运用新的材料、新的视野和新的观点,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进行论述,尤其对词的产生、发展、衍变过程做了详细地介绍,并对历代词人的词风进行了新的概括,对近现代词人之词风,亦有相应的归纳和评价。整个词林评价体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层面,不以身份论,如南宋后历代词学著作中有对辛弃疾词之音乐性产生怀疑,然对照其所填之词完全符合词牌所注宫调及作法,不落入单凭他是行武出身这样一种主观臆断的窠臼;不以地域论,如清代近三百年江浙词之争,坚持功过分明观点,不回避,不偏向,以词作说话,以贡献说话。
11、带注延伸完备。注解不仅仅是应用了某一本书的出处,也不是一些资料的堆积,而起着正文中不可替代加之扩充内容的作用。比如在“在词的押韵”一节,在讲到押韵借叶时,不轻意下“不科学”的断语,在遵循“穿鼻、展辅、敛唇、抵腭、直喉、闭口”六音而呼分开合,音辨宫商,等叙清浊条件下,寻求解决办法,在注解中一一注明。虽然这些是一个注解,却不失为攻开了一道课题。还如在附录《平水韵》中,对于一些多音字进行考证,如上平声[一东]之“汎”字进行考证,此处读音应为“汎(féng)”并举出例证,此作为正考,同时也作了备考,“汎(fàn)”,并举出例证。再如卷中尾注甘肃西南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花儿”,不仅仅是摘录几首词而已,而是从组织形式到内容穿插进行介绍等。
12、附件务实不虚。传统填词用韵,有取沈谦《诗韵》、戈载《词林正韵》及沈氏之《词韵略》不等。本集附录《词林正韵》作为押韵所用,同时又附录了《平水韵》,使读者知悉《词林正韵》是总结唐宋词人的实际用韵习惯得出的,即运用通、转、借叶等方法,把平上去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然仍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惑,故在文中脚注中选录几家词与许昂霄《词韵考略》对照加以说明,便可知其缘由。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押韵上不会出错。
另外,附录卷中《最高楼?貂蝉》注解之《貂蝉其人考略》一文,考证出了貂蝉之出生年及出生地,使貂蝉从民间传说人物走向正史的台面,从而为东汉末史的研究做了补佚性的工作。
—————————
《三上词话》,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45801号。
作者简介
马同儒,甘肃靖远人,1983年10月入伍,空军政治学院文艺班毕业,本科学历。担任电影组长期间,该组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其后在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中,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军委空军“空军基层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转业前为兰空某部团职军官,空军中校军衔。
辞赋代表作有《兰州交通大学赋》《西北师范大学赋》《中秋赋》在《中华辞赋》杂志发表等;长篇叙事诗《女儿长城谣》,曾获军队推荐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学奖”;格律诗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主题征文、《兰州晚报》“话说风度”主题大型全国征文,分别荣获一等奖等;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阳光之恋》诗集。
书法作品参加中书协等“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获中青年组优秀奖”、中国文联“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佳作奖,并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称号”、“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入展提名等;曾获兰州军区空军书展一等奖、空军书展二等奖、“全军书画两用人才优秀作品展”等;“首届甘肃省书法篆刻新人作品展”“甘肃省第四届中青书法展”“全国‘龙’字书法篆刻大赛”三等奖等。作品被《人民画报》社、中国文化艺术城、湖南“雷锋纪念馆”、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