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家聚谈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创作 “不关心农民,就是失职”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文学孕育、生长的重要文学母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次生活的长征,全新面貌的新农村也在呼唤当代文学家来进行深刻的反映。”7月11日,在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黄亚洲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浙江省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开进了浙江省宁波奉化滕头村。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林及来自浙江省各地二十余位擅长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参加了会议。作家们在会上畅所欲言,积极探寻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新路子。
作家们认为,一直以来,农村题材创作在中国作家的创作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从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沈从文的《边城》、柳青的《创业史》,到当代陈忠实的《白鹿原》概莫能外,农村和农民是中国文学的“母地”和“高地”,其中蕴涵着无穷的创作灵感和素材。然而当下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不容乐观,近年来也少有农村题材的力作问世,作家们写不好此类作品,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新农村缺乏了解。
作家们该怎样更好反映当下农村、农民的现实,是与会作家们议论的焦点问题。作家们表示,改革开放近30年,当下的农村,人员构成、人际关系、生存环境,以及农民的精神诉求与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题材创作迫切需要解决写给谁看、写什么和怎么写等几大问题。
老作家郑九蝉的长篇小说《十里长街》将于近期出版,这部被称为其“生命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的也是农村生活。他说,一个中国作家如果不关心农民,就是失职。
醉心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顾艳,近期发表了《破碎》、《九堡》、《大杨村》和《在西篱村的日子》等多个中篇。目前,她正忙于在农村采访,着手写一部关于农村的长篇小说《许村》。她说:写农村题材有个共同特点,是在艰难中发现人性中的美,作家要把新农村的现实生活转化为笔下的艺术生活,面对新农村,我们只能融入、学习、呼吸着农民的呼吸。“新农民的新元素与他们的新观念和新壮举是密不可分的,孕育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作家关注变革时代农民的命运与灵魂的着力处。”
在新时代背景下,浙江作家始终关注着农村题材创作,作家金学种和阙迪伟各自创作描写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山阳路上》、《子弹呼啸而过》也将于近期和读者见面。记者在会上还了解到,两部反映浙江新时代农民、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农民代表》和《海之门》,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浙江省景宁县76岁老农路福的创作,更是给作家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在他目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路福记事》、《土诗》、《太公造屋》、《素描时光——一个中国农民的劳动日记》和《甲乙收支录》五部书中,这位70岁才开始写作的老人把自己的所历所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写出了真正意义上农民写的书。盛子潮、陈源斌、刘文起、钟求是、李森祥、赵柏田、楚良等也从各自角度做了发言。作家们表示:要写出深刻有力的农村小说,就要炼就一双发现变化的慧眼,从当下的农村生活中汲取无穷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文学报 傅小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