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的记载,孔子在收到鲁哀公的重金邀请,回到鲁国后的一天,鲁哀公到宾馆拜访了孔子,并就何谓儒者进行了探讨。
孔子在一番长考后,回答了作为儒者的十三种标准,其中之一便是:“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这段话用现代文解释,就是“有的儒者举荐人才,对内不避亲属,对外不避讳与自己有仇怨的人。度量功德,积累政绩,不是为了谋求厚禄。推荐有用之才,也不是为了回报…一切只为了国家,并不稀奇荣华富贵”。
对照了一下,这样的儒者现在比比皆是。当然,前提是他们都很博学(这也是儒者的标准之一),都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或是硕士进阶,或有啥EMBA学历的,笼而统之地讲,就是学富五车的儒雅之人。这些人的谋政之道,还真是“内不避亲,外不避怨”的。只要你是同门的弟子,或者是上司的家眷等等,只要你有了高等学历,皆可用之。于是乎,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此话用得不妥,但一时也想不起更好的说词,暂且就这么用了)。由于儒者用了贤能之士,便有了近朱者赤的氛围,闲杂人员是靠不了近的,于是乎,儒者更儒,俗者更俗。
窃思,推贤举能之事,非平常人能所为的,非儒者不可。而成为儒者,不是多读了几本书,多写了几篇文章而已,那是非集大成者不可的。至于“毛遂自荐”那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罢了。
呜呼,成儒者也是很难的,难于上青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