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知天命的份上,不应有悔!
前些天,去了漕溪路200号,再次感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与无奈!
看着那些大悲大戚的人,似乎有些漠然。人终究是要去往天国地狱的,谁也逃不过。或许这结局对逝者,是解脱!从此,不会再有对“三失”的懊悔。但对生者,或许会有无尽的超乎丧者之哀的悲哀。这悲哀,非夫子不能觉察。
其实,这觉察,也是夫子听了丘吾子的叙述后才真正明白的,才会有“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的感慨。
夫子所戒,乃人之“三失”,如丘吾子所言:“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时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离绝,是三失也…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细辨之,所谓“三失”,实际上就是“失亲、失节和失友”。
对于后两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取舍,或不足为奇。即便孔子,也是不太以为然的,这在《致思第八》中有反映:“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七十二弟子一下去了十三个,也不算少,但夫子无怨言,想必是极赞同弟子孝行的。
所以,“三失”中犹以“失亲”为第一悲,是足以人后悔终生的一件事。我对此也感悟最深,看周围人也大抵如此。只不过,与其到失去之后再悲伤,不如“亲还在,子善养”更好些,也不用失之才哀嚎不已。
或许,现在人事业心很重,拼搏劲也足,养亲远不如做事来得重要,故而不能好好养亲,也是无奈之举,便应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的说法,似乎理直的很!
今有人交流外出,临别无言相赠,只能说,家才是最终的依靠,拼了命,还只有家人来悲伤,其他人一般不会痛的,所以相劝好自为之,切莫“子欲养亲不待”,当然,此“亲”意在自己的家!
咱是一家之言,能否接受,全凭自断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