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路

时间:2013/2/26 作者: 惊鸟之弓 热度: 77332
   

人会老,路也会老。人老了,会牙齿脱落,头发稀疏,满脸皱纹;路老了,石子横七竖八,路面坑坑洼洼,破破烂烂。人老了,如果儿孙不孝,就少人理会,路老了,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也没人理会。

我要写的这段老路,她经常走,我也还时常走。她经常走,是因为她必须通过这条路去单位工作,我时常走,是因为她在这个工作地的后面山上开了几块菜地,种了不少蔬菜,我要时不时地去相帮,松土,施肥,浇水,除草,收获。

从我住的城南汽车站到她所在的浮桥小学,有三四里地。路虽然不长,却不简单。我先得走一段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开阔的国道,然后要经过一座桥,是老桥,名字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了,叫东方红大桥,一看名,就知道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桥已经用了不短的时间,却没见怎么维修过,可见桥建的还算结实,不是豆腐渣工程。那个时候很少豆腐渣,虽然技术可能相对于现在显得有些落后,也没有大型机器设备,可是那时候的人很“马列”,很务实,承包商不是私人,也就不会偷工减料,更没有幕后的交易,该花多少钱就多少钱,他们知道人命关天,知道千秋万代。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有那么好的思想,层层级级,真称得上都是毛泽东思想,只知道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地奉献,不知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断索取,只知道为人民服务,不知道为自己谋利,只知道真正做人民公仆,不知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浅显道理。在现在的某些官员看来,可真够愚蠢的。那时候的风气如此,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太缺乏前瞻性。要是知道后来的官吏这样乱来,而且乱来了还不怎么受处分,我想他们早就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地后悔不跌的了。

现在,这座桥已经不再担负大量而又繁重的运输任务了,它被人为的闲置了下来,只是因为把路取直一些,政府又在它的旁边另建造了一座桥,这座桥建得大些、长些、宽些,当然也只是“些”,大不了多少,长不了多少,也宽不了多少,可是成本却不是高一些,而是高很多很多,无数倍。高很多很多也就罢了,却还不经久耐用,这就是个问题。有了问题就解决,可是并不解决造桥人和监督造桥人的问题,而是解决桥本身的问题,造桥与督桥的人走了,就和桥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桥也好,其它的建筑也好,就总是要出问题。这样的迁就,不追究,不能不出问题,因为很多和桥有关系的各路道上朋友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得到一些好处,而层层级级得了好处,那桥就好不了。奇怪的事,前一任留下一座坏桥,后面的官员解决起来也不为难,桥总要过,坏了就得修,这样又可以立到项目,修的钱由国家出,而且一修,还能修一些富人出来。国家扩大了内需,地方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点,虽然这个点微不足道,可是全国类似情形,或比此小巫的大巫不胜枚举,那就是不小的增长数,而且让不少的人提前有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我说的这段老路,是不怎么规则的南北方向,起点从东方红桥这里算起,终点则是她的工作单位,浮桥小学。
    东方红桥因为隔壁建了左家大桥,就成了后娘养的孩子,少人问津。这样也好,桥上少有车辆和行人,桥往往就成为一景。过了桥之后,就是一段柏油路。左边是一个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还有一座学校,学校则很大,因为贵溪是铜都嘛,这所学校是专为铜矿、冶炼铜的厂子培养人才的,叫铜技校,以前因为有分配,也就办得有模有样,学生也很多,后来也和其它大中专学校一样,不包分配了,学校就比较惨淡,好在惨淡是里面的现象,外面却表现得不一般,不断的在建房,还比早先扩大了地盘,而且校园还建得越来越漂亮。学生人数少没关系,建多了的房子和其它资源空置在那里也没关系,反正浪费的是国家的,职工多了可能也没有关系,国家不会对他们坐视不管的。

路的右边是滔滔西流的美丽的信江。信江不涨水的时候,靠着这段路有一大片水田,可以栽水稻,以前还能看到夏天和秋天金黄色的稻浪翻滚的壮观景象,可是到后来,却基本上就荒芜在那里了。也难怪,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老龄化了,而年轻人则多半出外打工去赚外快去了。可能因为这一片田地和水域显得比较开阔,所以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舒爽。

不爽的是这段路因为很久已没有修整,所以骑车也好,走路也好,都得注意脚下。一步不小心,就可能打个趔趄,车子则“噗”的一声,撞在了一个坑里。柏油路还是有柏油,不过已经很少,像疤子似的,这里一大块,那里一小块,顽固的坚持着不退去。路上也不时地有大车经过,多是框框当当的货车,每每驱驰而过,留下噪音一片,好在不多,也听习惯了,也就对耳朵不产生什么比较坏的影响。这条路远近还有不少农家,也有一些小车子经过,小车在这样的路上开着,自然开得小心翼翼,如果是自己的车子,不想让车子较早的就寿终正寝,是怎么也不舍得风驰电掣的,不过,即使这样,在晴天的时候,也还是会卷起一片灰尘。这条路应该没有人管理,所以也就不要承望能够像连接处的水泥大道那样整洁干净。

路旁的树也不规则,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谁想到要在路的两旁栽些樟树、杨树什么的。但是也没人将原来的树乱砍滥伐掉,所以树大的还在大着,倒也有的蓊蓊郁郁的,小的也在长着,也还生机勃勃。虽然没有什么规范,没有千篇一律的行道树那么整整齐齐排好队似的,像迎接贵宾到访,却倒也有了不整齐的参差。

原来技校是把大门开在这条路上的,国道改道以后,这里就很冷落了,以前学校师生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记忆,这里再也很少有人走动,嬉戏。大门在新的国道上大开,很气派,看样子学校还在继续努力,反正中国人多,学校招人,还是得有个样子的。

技校财大气粗,可以改变门路,她所在的小学,因为资金不多,也就只能原地踏步。不过一所小学建在这样的地方,少有车来人往,就更安全一些,也安静一些。这本就是学校应有的环境。

这段老路也曾是一段国道,是国道的时候,它也很是繁荣昌盛过一段时间。除了技校的大门开在路边,路边还有私人诊所,有许多小饭店,有许多人家相继兴建了房子,而且房子的一楼大都做了店面。可是,也许因为这条路通往鹰潭弯了一些,弯道多,容易出车祸,于是,一下子,说不是国道就不是了,这些雄心勃勃建好了的房子,也都成了烂尾楼,一下子没有了生气。

据说这条老路的我没到的部分有一处叫柴家坡,是贼人出没的地方,有几起司机就曾经被拦路抢劫过。老路改道当然不会是这个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人微言轻的小民百姓是不知道的,知道的只是几个有着决策权的官员,他们做事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听证会,不用征询意见,不用召开会议,不怕成本高,不怕投资大,反正有了项目有了钱,就是大山阻挡着,也可以另辟蹊径。

这条路变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东方红桥的旁边建造了又一座桥。新桥造得不甚结实,没过多久就要维修,可更多的车和却必须在上面走。桥都造不好,路自然也铺不好。

没人修理的老路,只有还必须要在上面走的少数人把它当一回事,即使它已经凹凸不平,其他不用把脚伸向此路的人自然把它视为旁门左道而漠不关心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