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赵本山喜剧的捧腹效应说开去

时间:2025/11/1 作者: 宋家园 热度: 257
  从赵本山喜剧的捧腹效应说开去(续一篇几年前的文章,还是原文)

  老婆刚才给我讲了一篇她朋友圈发来的手机微信上的共赏文章,说是有一个外国患者,到一个心理医生那儿看病,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是让他每天由衷地笑一笑,不久,这个患者真的有了病情的好转。患者好奇?医生解释说,如果我们当地来了一个著名的喜剧表演舞台小丑,只要看了他的表演,对一些患者来说,就等于是看了医生。

  老婆的用意当然是让我常开心,经常笑一笑,这对身体有好处,其实这个道理我哪能不知道,不但我知道,很多人都知道。

  由此我不能不想到赵本山,久违了的赵本山的喜剧表演,确实让我少开怀了这好几年。

  世界上的有些事情,说她有道理,确实是因为有些道理,“笑一笑,十年少”,虽然夸张,但确实有道理嘛。

  由此说,久违了的赵本山的喜剧表演,确实让很多人在生活中少了很多笑声。再说些延伸的道理,如果赵本山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全国近14亿人,可能有相当多的人,心情能相应地开朗一些,病情能减轻一些,甚至于能延缓一些人病情的加重,使他们延长了生命。如果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久违了的赵本山的喜剧表演,也可能使一些病人提早离开了人世。

  我说的是奇谈怪论吗?我认为不是。喜剧确实有缓解人们精神压力的效应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看不看喜剧,喜剧效果如何,确实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请注意,我这里说到喜剧“效果”和“效应”是两个概念。赵本山的喜剧效果,应当说是首屈一指的,在他离开舞台的这几年,没有人能够替代。因为有喜剧“效果”,才能有令人捧腹的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治病”的“效应”。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赵本山的,但应当说,喜欢的还是占大多数。

  比如现在舞台上仍然活跃着的一些喜剧明星,人们的喜欢取向是不一样的。如冯巩,确实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不但不喜欢,冯巩在荧屏上一出现,我简直要作呕!

  我对冯巩当然没有任何私人瓜葛,就像跟赵本山没有私人瓜葛一样,我讨厌他的表演没有什么艺术可言,只是扯着驴一样的嗓子在喊。我绝没有骂他的意思,只是形容而已。

  可奇怪的是,这样的“明星”,年年上“春晚”,据说今年还会上,看来,因看不到赵本山的喜剧我很郁闷,还要捏着鼻子继续看冯巩的表演,我更郁闷,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可有什么办法呢?

  对赵本山的表演,不喜欢的肯定有,但占少数,对冯巩的表演,虽然有喜欢的,但我敢说,不喜欢的肯定占多数,企望“老天爷”,可别让冯巩再上“春晚”了,让我多活几年吧!

  令人讨厌的“明星”还有一些,我不敢说,因为是我个人的评价,咱不能随意说,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明星们”的声誉。但还有一个应该说,就是郭冬临。

  郭冬临刚出道时很可爱,现在则完全变了,像一个“太监”样的人物在表演,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他想引领我们走向“阴盛阳衰”的一个“新时代”吗?这样的作品和表演,也应该在舞台上消失。

  想说的还有很多,只是随笔,打住吧。

  用544.“春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每年“春晚”过后,群众都会有一番评价,今年却很奇怪,还没有等群众的评价出来,有记者就早早在《人民日报》发文说“总体美誉度达96.17%”,事实确是如此吗?似乎并非如此。

  有关部门有责任引领舆论,但应当看是什么事物?“春晚”应该主要由群众来评价,而不是由有关部门来越俎代庖。

  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群众评价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应该允许人们评价嘛,特别是“春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从负责任的角度讲,有关部门应当欢迎和重视群众的评价,但从迹象看,有关方面好像并不欢迎群众的负面评价。

  那今年的“春晚”办得怎么样呢?从主旋律的需要和公正的角度讲,还可以,谈不上太好,也谈不上不好,但严格讲,就是一般嘛。

  大道理就不用多说了,什么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等等,从“春晚”承办人的做法看,肯定不符合习总在几年前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不禁让人们忧虑,我们的一些文艺官员为什么思想境界就不能再高些呢?这样的文艺官员,如能办一场人民群众真正喜欢的好“春晚”,恐怕也难。

  应当怎样看待群众对“春晚”的评价?特别是负面评价?这是一个很让人伤脑筋的问题,真值得好好地琢磨琢磨,特别是对责任部门来讲。

  进行评价的可能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有理性的人,能够通过通盘考虑,负责任地进行评价。第二种人,是通过个人好恶进行评价。第三种人,是别有用心的人,不管是什么事,这种人就是在论坛上兴风作浪的。

  第二种人可能占多数,尽管有的确实偏激,但人群就是由多数的普通人组成的,“春晚”就是演给他们看的,所以,还不能说就完全偏颇。

  也就是说,虽然普通观众理性的鉴赏能力不是很高,但他们追求娱乐性的要求仍然需要重视。由此说来,从大众追求娱乐性的角度来讲,“春晚”确是存在一定问题,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我试论一下。

  1.“春晚”已办了30多年了,群众的期望越来越高,当一台节目确实没有什么亮点时,群众就会感到失望,这些年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2.群众没有说好,承办人不服气,群众就会更来气,弄不好,就要说点更难听的了。

  3.本来没有什么太好的节目,可差的节目却能数上好几个,几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4.央视氶办“春晚”的宗旨似有问题,表面上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质上可能是为央视自己服务。

  5.“春晚”已是全国人民不可缺少的新春文艺大餐,属性由最初到现在,已经有些变了,央视虽然仍然可以承办,但似不适宜主办,应由文化部门来办。

  太多的问题就不说了,“春晚”确现已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下面集中说说第四条。

  办“春晚”本来有很多办法,可央视只坚持一个做法,就是由承办似乎变成了主办,而且坚持由他控制来办,这就是我所说的其宗旨可能有问题。

  “春晚”现已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不要以为,“春晚”当初是由央视来承办的,就是央视创建的,“春晚”应是由全国人民、文化部门,当然也包括央视,共同创建的。

  而央视如今却把她似乎当作了自己的品牌,以此来垄断文艺资源,来为他自己服务。

  央视可能不会同意这个说法,但他的做法却支持了这种说法。

  如央视每年很早就开始了筹备,不能简单的把这看作是一种重视,而应当透过这种表象看到,这是控制手段之一。由此,央视控制了所有的文艺明星,因为再通过控制节目的取舍,掌控了他们能否大红大紫的命运,使他们乖乖地听命央视的摆布,否则,就可能会遭到封杀。

  央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通过这样做,才能突显央视的权威,才能赢得“央视春晚”的品牌效应,而背后,滚滚而来的是财富,企业家、广告商、演绎明星,哪个敢不买央视的账?!

  难道“春晚”非得这么办吗?不是的,多年之前我就写过文章,建议不要这样大动干戈,可由各省先选送节目,集中后,再由文化部门召集有关方面审查定夺,不行的不用修改,只用能行的,这样,省了多少麻烦?最后只在央视现场演出就行了,也避免了有些单位或个人从中谋不义之利。

  请注意,从我国的体制看,央视等一些大谋体,虽然有中央直属的属性,但毕竟是事业单位,都在搞企业化管理,都被市场经济所“熏陶”,别的就不多说了。

  还请注意,我所说的“春晚”是用引号括上的,因为已是一个品牌,有些人用“央视春晚”的概念是错误的,由此我再说说第五条。

  央视虽然有代政府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职能,但不意味着有主办“春晚”的资格,因为“春晚”的性质和特殊地位已决定了只能由文化部门来主办(其实,更主要的还应有中宣部等要害部门来牵头),由文化部门责成央视来完全承办似是不恰当的,应由文化部门直接领导和指导央视来承办才是恰当的,而现在,不知有关要害部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有关方面也需平静地看待对“春晚”的评价,好的意见要听,中肯的批判要听,对不着调的批评也不必大惊小怪。

  本文主要是谈“春晚”存在的问题,所以只谈问题,也因为确实存在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笔者的眼睛里全是问题,“春晚”的亮点,“春晚”的贡献,“春晚”的苦劳和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当然不是只指今年,而是指一直以来的“春晚”。但本文不是谈成绩的,所以没有谈,希望主办方还是要坚持已证明是好的东西。

  说央视承办“春晚”的宗旨似有问题,但不意味着是在抹杀央视承办“春晚”的贡献,央视承办“春晚”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希望央视以后能把“春晚”氶办的更好。

  我的意见也不见得肯定就对,如果不对,请也不要大惊小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