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在揭示人物性格深度方面的挖屈值得借鉴,它有力刻画了李成高在面临身家性命、政治前程、家庭幸福等问题时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仿徨,而没有将他的性格简单化,最终让其在左右矛盾和最后的突围中实现了人格升华,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抉择】不仅以尖锐的锋芒,鋭利的笔触,深刻地剖析和批判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而且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同腐败分子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以主人公李高成为代表的,具有较大思想深度,因而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反腐败斗士的艺术形象,走响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反腐败颂歌。
【抉择】对腐败现实的极致书写更多的是一种胆量上无畏的极致,主题上的关于国家生死存亡,人民切身利益的严峻性的极致。在文本层面,它走的是平实路线,在如此平实的文本风貌立,处处彰显的是国家的荣誉,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等高昂的曲调。在这方面,李高成选择了坚决站在人民一边,站在工人阶级一边。
工人阶级在小说中是转型时期一切无着的群体,他们不仅没有工资,也没有工作,处境相当困难,但他们没有丧失对国家的爱,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他们不相信党和政府会抛弃他们,不会置他们的利益不管,会不倾听他们的呼声。小说里呈现了国家和工人阶级从微有矛盾到重新和解的真实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最终只是将国家和人民本来的那种鱼水情再行清的析化。
之所以说最低限度,是因为党、国家和广大工人、农民的同心同德本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显著特点。最低限度也就是基本的限度,是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键。小说对于肯定意义的显示就正好在一种最低限度的意义上言说,即是说纵使一无所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思想依然是国家和党的最基本和唯一的考虑。官民一心,党群一心,在所有的破败之外,要建立和擎起的是它们,这是中国最大的现实,是超越于腐败现实的最大现实,也是小说最后时刻出示的最低诉求和最后的呼唤。
张平是中国一级作家,著作甚多,他的作品曾获得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先后有上百家报纸连载,上百家电台连播,印数超过百万册,同时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