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善于把人物置于特定环境和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把故事的背景置于1975年末,中国政治大变革的前夜,上级派工作组进驻葫芦坝,引起这个小社会各种人物的强烈反应,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都得到鲜明而突出的表现。
二是寄情于景,借助景物的描写,渲染时代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以景托情,借助景物点染主题,烘托气氛和表现人物。如小说开头描绘笼罩山川田野的漫天大雾,象一笼巨大的网,把方圆十里的葫芦坝给严严实实地罩住,象征1975年阴霾的政治气候。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但每个时代总会选择一些人,并通过他们来表达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呼唤和时代的情绪。改革时代的民族精神也往往要选择其表达人物来表达和呈现。周克芹无疑就是新时期农村改革所选择的代言人和书写者。早在1978年,承受时代变革思潮感召鼓舞的周克芹,就有创作【许茂和的女儿们】的激情和冲动:“心里烧热是情感难以从嘴里,从笑脸上表鲁=露出来,总会象火山岩浆一样汹涌澎湃,将通过自己的笔奔涌出来。”
就在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决定】用了三个“很”字描述了当时农村的现状:“农村生产力很低,农民生活很苦,农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薄弱。”表明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改革与转变的历史关头,需要寻找和构建一种新的生产经济体制来改变落后面貌。
当此时代呼唤改革之际,周克芹1978年创作,197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再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艰难曲折的历史际遇,发出了时代变革之声,震动了新时期文坛和社会。
十年动乱期间,周克芹长期生活在农村,目睹广大农民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引起他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于1975年产生创作欲望,粉碎四人帮后他进行创作,先发表在地方刊物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读者的好评增加了作者的信心,本书予1980年由出版社出版发行。


最新评论